华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转贴的论文讨论)生命权与死刑存废之争

  [复制链接]
fenjianliu 发表于 2010-5-26 01: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V+ c4 _9 i, w1 A  i
  q% T) L) ~5 j) [, M/ p) b  R7 ^% c" C" `8 k7 s6 |
论文提要:本文从有关国际立法特别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关于生命权和死刑的规定开始 $ G: `5 o/ Z1 ]# e4 I: l
大体描绘了生命权和死刑之关系的国际法演进历程/ k7 V9 U: D8 `/ N3 B0 G
    论文并特别从19世纪末以来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中
/ o( H& B- A5 Z* h1 o+ {, r分析出几种主要的观点
( C: r, K0 K, s/ n  a; A以及这几种观点所依赖的哲学基础
4 p' W5 z6 L3 i& ]1 [    如果从生命权的角度来看
' p" o/ M" W5 x则死刑存废之争尤其可以发人深省
, V) S' b5 w; p) p% B% @    这既是国际人权公约关于生命权和死刑规定的一个立法难题* y; M) n, q4 @# s
也是我们时代的一个难题
; A" b5 B, m- R. Z0 _    论文最后大概交代了中国的相关情况: S3 q) _4 ^% u( g

3 C* ^6 y) g8 I) G; h
) D) j  G1 A+ z# A6 i+ O一、国际法中的生命权和死刑立法
" C2 X. \% p" g. s6 i( r在近代以来的法律文件对权利的宣告中3 c# P. N5 s3 H
我们单单研究一项权利! U  @* l6 R* y) q
这就是生命权(right to life)
0 Q, n! X/ {3 [" r& X8 a( F因为只有这项权利# r" Z, K* E6 p& m: k# ]
才是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 M8 w4 [9 s5 ]4 |2 r
是其他所有权利的基础
: c% B; t8 m4 j3 N$ w, V不享有最基本的生命权利) p5 X& L5 p7 ~3 B, ]: ?
则其他权利的所谓享有便是没有意义和空洞的) J5 P7 v& A- \7 c  E5 [
    在西方法律史上4 i! I+ E5 R# m! r4 `
最早明确宣告人享有固有的生命权的法律文件
# b1 z  F+ c" K# g% a是1776年6月12日的《佛吉尼亚权利法案》和在其之后22天(即1776年7月4日)所公布的《独立宣言》- p; d6 {$ s4 D6 L/ Q
    ?=#_ftn1][1]也超越了区域性人权协议的类似形式2 \' Q6 L5 c# b- ]. C
    ?=#_ftn2][2]这就导致委员会得出如下结论
8 U4 \3 H6 J2 r5 o. C  l/ M一定不能对生命权作限制性解释
) O. {0 R0 M, w: @    委员会并特别声明说
3 ?% H5 n. Q7 ^( S- N3 y生命权不应被理解为仅仅指向国家的一种消极权利
8 ]; m8 y4 R) }6 W' Q它更要求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自己
9 g9 H7 f* a; X0 r# d1 D尽管对于怎样在公约中来表述生命权的意见有所不同
2 T' y% m1 F: U  S7 I7 t6 |( V2 ?* j0 V但对于通过公约来保护每一个人的生命权这一点
' f/ q0 |; ^: r5 H+ `7 B9 S大家的意见是基本一致的
: l4 |$ \  T  `% t; d* R  F    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 y$ t1 ~! ]3 L
应该在公约中明确表示这样的原则:即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的生命权都不应被剥夺
. ^4 Q' s3 h' P    与此相对的另一种观点认为
' n- p$ q8 I9 W- B. ]8 [1 Q7 C0 m, T  ~公约应该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
- J) Y  E2 B% C$ P/ t( k1 m而将正当的剥夺生命作为例外情况/ u) ]* l8 n1 m) C
    公约基本上是采取了第二种观点
' P1 |* F* n  `0 [6 F1 o! e& z并作出了以下表述:
( L6 D6 u! N# `7 o8 {: M" e9 w“一、人人有固有的生命权: P5 j/ U: D' d0 R
    这个权利应受法律保护
  ]) G0 x, `) H7 K4 V    不得任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 p9 t& V$ l/ g
二、在未废除死刑的国家, p& Y) o7 y. d$ j
判处死刑只能是作为对最严重的罪行的惩罚
; c' o; k4 Z$ o! A- C判处应按照犯罪时有效并且不违反本公约规定和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的法律& U% W1 ^6 |6 B7 v& M  O# k  x2 g
    这种刑罚7 X9 a* I- c- r# ?/ u7 w) R* C0 t8 \
非经合格法庭最后判决7 @3 @( e& u4 s5 ^/ m3 D* r
不得执行% R( B( K) o3 E
三、兹了解:在剥夺生命构成灭种罪时, E& D1 q" L! d2 J) \; b! P/ Z
本条中任何部分并不准许本公约的任何缔约国以任何方式克减它在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的规定下所承担的任何义务
+ [& s' {4 s) T, v) K7 j+ B四、任何被判处死刑的人应有权要求赦免或减刑* A' c- ]" L6 u- z+ P- y
    对一切判处死刑的案件均得给予大赦、特赦或减刑, I+ R* I7 m4 ^! k1 |  L6 k
五、对十八岁以下的人所犯的罪
! L1 T1 p6 c% j6 m不得判处死刑;对孕妇不得执行死刑
) a$ k% R; D# O9 z  l! r六、本公约的任何缔约国不得援引本条的任何部分来推迟或阻止死刑的废除
7 `' \6 M: c% l) f/ v4 ~7 v" I! n    ”?=#_ftn3][3]
9 u- L. v( N& y* d- x承联合国及欧、美洲的人权宣言和公约之余绪3 o& P# ?# M9 c: |8 q" I
世界其他地区也相继制定了各类人权约法9 Y8 i+ `+ D1 M7 K
联各国也在后来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人权约法
; y$ f4 ]6 f# V/ B# W" n5 C5 Z/ T    这些公约和宣言当中有的明确规定了生命权
4 B$ z0 I+ N  l6 h    例如1981年由非洲统一组织通过的《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宪章》第四条就规定:“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5 ?+ }4 E- I" Q0 v4 Q3 j3 J& E
    每一个人的生命和整个人格均有权受到尊重
; q  V8 q3 o- s) r2 E- f% K1 y    任何一个人均不得被剥夺此项权利
& W7 d( u8 i& C$ }% V5 j    ”?=#_ftn4][4]有些公约和宣言( w0 @2 Q$ ]: ?
虽未明确对生命权作出宣告0 G0 V0 Q- M) A) V5 T
但其精神无不表现出对生命权的尊重和保护
+ B) U5 h2 ^8 c/ w) O6 o有一些宣言和公约还是专门针对大规模的侵犯生命权现象而制定的/ z, l' G7 |6 M( U! I4 |
如1974年由世界粮食会议通过并经联合国大会核可的《世界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宣言》等! V+ S. p1 L8 I
    另外# A5 `5 m% U# ?
鉴于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实行的种族灭绝政策而在《世界人权宣言》前一
- R7 F) A' N1 E0 W! b$ Q' H! z1 ~+ b
?=#_ftnref1][1] Cf. Art. 6 of the text enacted by the HRComm in 1954, in E/2573, 66.
" b6 ?! s: h; L- {; B  [. R# q- R; `# b- M1 e9 ]( F
?=#_ftnref2][2] Art. 2 of the ECHR, Art. 4 of the ACHR, Art. 4 of the ACHPR.1 d8 T* n4 B5 k+ @: o, p' j! y$ w

. l+ g. p- Q1 I) x% I, q4 n?=#_ftnref3][3] B.G.Ramcharan, The Drafting History of Article 6 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 The Right to Life in International Law, edited by B.G.Ramcharan,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85, p 56.
6 A$ D& |9 A# q' B* n( f
' ]" T0 p8 s' z& r?=#_ftnref4][4] 董云虎、刘武萍编着:《世界人权约法总览》* l( E8 j, F7 z# k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 N6 Q/ C/ H1 H! I第1083页( F3 i' @9 S% t* F  o& M0 U
天制定的《防止及惩办灭种罪公约》
: d2 Y% n( k5 ^# j8 N也是体现人类尊重和保护生命权的伟大决心的文件# e& D8 w& C0 f( M. \; ]* q
在诸多国际法有关生命权的立法中
5 N& b6 [, x2 z( M( b/ [: C+ C我们看到
6 t# K$ W3 O, [' Z死刑又是最严重的一个中心问题
2 I$ W  A3 k# ]* E" ~  I+ y" f7 G    ?=#_ftn1][1]至少从现当代的几个人权公约看. \3 O3 J4 W+ l" N
在宣告了人人享有不可剥夺的生命权以后: j2 _) Z; C- o" [  B- Q
又都将死刑问题单独列出
1 I( ?5 d! p2 M8 I而认为这是生命权的一个例外
; `5 G" M8 H4 ?3 H) t    例如8 o6 C9 E" T+ A
1950年《欧洲人权公约》在宣告“任何人的生命权应受到法律保护
3 y$ q9 b( M8 ]8 }' n; U不得故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后. _; X6 ^/ ?) R( z9 ~
紧接着便说明
# j' a0 {; }! u4 h“但法院依法对他的罪行定罪后而执行判决时
; X8 @3 f9 X# y7 w. W) X) F! K不在此限
  A  O- I# p: H6 L+ e0 A; Z    ”1966年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第六条第一项作出“人人有固有的生命权
9 }9 B+ T. R" X    这个权利应受法律保护
/ Y& i$ }3 l1 z5 {/ k! A$ ^6 {) B    不得任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这样的规定后
7 ]0 P. h8 W5 c7 Q! y1 X也接着便在第二项就说明:“在未废除死刑的国家" D; v7 C2 N* e- V4 W/ j
判处死刑只能是作为对最严重的罪行的惩罚
/ _3 z1 G- F" ]" o: `判处应按照犯罪时有效并且不违反本公约规定和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的法律7 G) B" c" ^7 X* Y" P/ _
    这种刑罚
) V( k2 C+ x# L! t4 ]非经合格法庭最后判决
; A8 v8 q1 N: \不得执行  x. g8 M0 s# \5 z% S
    ”在接下来的几项中" H/ o" _: n4 ^, |' W& y3 H
又分别规定了对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得判处死刑、对孕妇不得执行死刑
. ^+ t% I) v& ~# d) S! w以及死刑的赦免等
, H+ g7 m! h+ v" z    1969年的《美洲人权公约》第四条
6 K; p3 O) F3 v. ~' }8 E( W( g; V在以标题“生命的权利”作出明示后& ^' \" @% o: v' V: e- a: Z
第一项便以如下措词申明:“每一个人都有使其生命受到尊重的权利5 a* ?, C- D3 `3 U7 W2 b& q5 X! c! i
    这种权利一般从胚胎时起就应受到法律保护; M7 o, J( d- \) ?5 B  L6 E
    不得任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3 L6 {9 s7 V8 x: w* l
    ”接下来的几项也是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相类似的规定
( |  z- b) d" ]8 ?* S6 }    ?=#_ftn2][2]从以上相关规定的内容来看
% v- a7 R2 n0 c( j; U尽管在《欧洲人权公约》中规定的是“不得故意(intentionally)剥夺任何人的生命”: v, O$ X! t' x
而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美洲人权公约》中规定的是“不得任意(arbitrarily)剥夺任何人的生命”( ~* J# z4 Y- t, f& A8 R
但以上三者在认为国家权力通过合法程序而剥夺人的生命并不属于“故意或任意”这一点上
* T. x7 T/ D. i' ~) B+ q则相当一致1 ]7 K# V& R6 i  d. Q
    但是7 T2 o9 A+ Q; v
我们从三个公约同样对死刑问题作出排除和强调这一点来看
3 }3 [! M+ @: p3 I$ s2 w这些人权公约的制定者已经充分和深刻地感觉到了在生命权宣告和国家可以依法剥夺生命之间的冲突: f( e& b0 ]3 \8 p9 X
    一方面$ k2 W! B' Y% ^& P2 N
这些人权公约宣告人人享有固有的生命权, n* `4 P; I% b
生命权应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另一方面
% `6 b' E/ V& B5 g( o却又对死刑作出了保留规定
9 _8 G/ y* }% i+ I6 g. }; w9 u即认为合法地判处和执行死刑并非侵犯人的生命权  b' p/ t& m% R: \" C& [8 {
    所以& l+ O5 J; \" f. }- z8 N" u0 G# [
在这里
+ M1 u7 z+ p8 \9 V) I就涉及到人的生命权的限度和基础问题
% _) P! U6 O$ w# `6 b国家权力的限度和基础问题
4 C6 h- _. [# ]/ b. w以及当二者发生冲突时要依据什么原则来解决的问题
& ?: R. @: z2 e9 s& p0 ^& Q( T
# W2 [' C. }. b6 ^$ H! j* a! I
3 b6 v  d8 Y: {% ^* Y/ Z二、 死刑存废之争中的人权观念和理论基础
4 X9 p, v: V/ k  A5 I) n6 H以生命权和死刑为例. M/ |+ D8 v7 r
在二十世纪的人权立法中. q/ S- D5 U1 r8 g1 [% g
我们看到了巨大的矛
5 k8 e8 h9 S# x. k
0 R. ~% G6 W# q6 a6 y2 t?=#_ftnref1][1] William A. Schabas, Th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in International Law, Grotius Publications Limited, 1993, p. 9.
1 [$ b! `2 v& F5 E) S
7 P# w3 I; P% ^9 c: A' h?=#_ftnref2][2]以上所引诸公约之规定均载董云虎、刘武萍编着:《世界人权约法总览》5 }3 U& k' |% H3 n! W. i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P* d. |4 E6 r  t: b
第1010、973-974、1058页
# s$ \0 l3 m- v0 H# {8 E' X在《佛吉尼亚权利宣言》和北美《独立宣言》中  Z/ V) ?, D  \1 E8 R0 S7 g
立法者们只是坚定而简单地宣告了人人享有生命权
, o$ L8 J4 K! F. _3 Z    在这里0 `9 m1 o8 ], v7 |. E
生命权的宣告仅仅带有不能被国家任意剥夺的意思" D! i1 u" U& B1 o$ i% X" m* W6 y
    但到了二十世纪
+ I& x$ z. L" L' i我们所看到的几种国际人权公约就对生命权作了更详细的规定  A% ~0 w8 n& z5 A: O$ x& D- I" u; Y
    在《世界人权宣言》及联合国后来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
' F2 Q2 i' {! K& i  h6 d2 M不仅规定了人人享有生命权
' F& |, \# B9 e% j  u6 Z而且特别指出0 t/ \! Q0 g7 x
死刑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 z8 E: A  r/ `* Y8 T( e  i应对死刑作出种种必要之限制0 r8 R: V; X( D4 E) }. F
    在《欧洲人权公约》中
5 \4 O1 x- x7 Y  a7 A同样是先宣告了人享有生命权
  c& X* X6 q9 t+ _3 G% z* }/ \但紧接着又指出
9 P2 H3 i; ?6 a4 I: m4 F1 ]根据法院的合法判决而执行死刑
) H: [* V' p: k1 }不算故意剥夺人的生命1 x. |% M6 d7 r* q
    《美洲人权公约》也宣告人享有生命权# h# D: c" D, \4 B4 W
但从其对死刑的规定中也能够看到制定者在此一问题上的慎重
2 K4 f2 Z8 u, b9 y该公约对死刑作了种种限制
& _' z4 K, Q* j9 y, A又规定每一被判处死刑的人均有权请求赦免、特赦或减刑
2 @: ~" d) ~8 r7 Z/ k3 \9 U    我们在这里看到
' \6 E) q4 j& O+ _这些人权立法的制定者们似乎都意识到生命权的极端重要性, E# Z7 f9 S9 {, l
但是
) P9 g5 r2 J& U4 a  R因为死刑是一种流传久远的制度和习惯. Q5 m' D4 `0 c, K" }9 S
更重要的是
& U; c! }2 s" E* b) Z为了让死刑成为一种威慑力量
$ l9 a& f  H; N. b- L( h; I使人们出于畏惧而减少犯罪
7 L. E  X( B* h6 \" _6 i又不得不承认了死刑的合法性
$ i; v8 Q0 n4 G' m  L勉强认为死刑不在侵犯生命权之列4 y5 Q6 i# c# X4 y
死刑从近代以来在西方先是经过了一个人道化的过程
/ k8 z) j2 I  R这种人道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应判处死刑的罪行的种类; U, u" |5 ]6 `1 H
从法律规定的数量来说大大减少;二是死刑由原先的多种残酷执行方法而变为以较为人道的方法来执行
( H7 v- e% P  q+ @1 V3 C    然后6 r' u" j9 J% q8 D- r# I
人们对死刑的看法也从崇拜和肯定渐渐走向怀疑和否定4 {7 {4 W) @- [  T5 M
死刑作为一种流传久远的惩罚制度之正当性受到挑战
& u; p& }, {4 j7 j+ S7 r' O0 H) F    在进入19世纪以后7 ^# `* d* \- Q9 Z1 n
世界很多国家更出现了一个废除死刑的高潮
* `) e/ d4 s' C" k5 k: r8 x! m    ?=#_ftn1][1]但是这种废除死刑的高潮并未继续下去
) q; E" U! o( L甚至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后还有反弹的迹象, i  x! u- Q  j
有一些已经废除了死刑的国家又恢复了死刑7 N: Y, x# I1 o* o. d; u4 K
    然而
' X7 l6 @( m! a) t* p& S! d在二战结束后3 T2 ]- t+ {; U; P( K4 K
死刑废除的呼声又起
6 P0 K- T. P6 b+ b自二战后起到现在可以说形成了人类历史上废除死刑的第二个高峰期0 @. P3 [: c* N
    1950年11月2 o1 T% V* x0 p2 S+ r* H
欧洲理事会成员国在罗马签署《关于废除死刑的<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的公约>第六议定书》;大赦国际在1977年12月11日关于废除死刑的会议上通过了《斯德哥尔摩宣言》;1980年由42个具有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顾问身份的关于人权的国际非政府组织通过了《关于废除死刑的联合声明》;1989年12月25日
8 {8 f4 @& @+ n; v第44届联合国大会以59票赞成、26票反对、48票弃权通过了《旨在废除死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二任择议定书》;1993年10月6日# a3 J; s( c5 J: G
《旨在废除死刑的<美洲人权公约>附加议定书》生效
6 T- p! ?  d" z/ S    ?=#_ftn2][2]这一系列旨在废除死刑的国际性公约和宣言的发表
( J, ]$ u; p, j7 j) ]  b) s4 }3 M标志着要求废除死
9 F/ F" g6 S+ v# W: |6 q; T- h) ?* W( V0 E0 e% N4 ~
?=#_ftnref1][1]参见胡云腾:《死刑通论》( `; A2 h/ z% {, q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 o3 }7 e+ R# O. T! `9 D; G! F第63-70页;让?克劳德?谢斯标奈:《暴力的历史:各个时代的杀人和自杀》
* f+ `6 R9 F* T* r《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第10卷第2期
/ l, Q  q1 i" @( D) t% X1993年8月
! i8 ]( N3 p; _4 L- F第64页;布鲁诺?赖德尔:《死刑的文化史》
' ~& B  F% {8 j郭二民编译  G% J) A, q1 G  o1 _7 F
三联书店1992年版( N* j8 E$ o0 z- A2 J2 B1 T8 `; Y
第78-81页;赵秉志等译:《现代世界死刑概况》6 z$ b  V& s$ e6 [
中国人民po.li.ce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H7 [1 q! V  w0 y8 R! J5 X$ g1 z
第92-100页
; ^/ \5 L5 X: [! s. j6 y4 c5 R& ]( ]" `/ {+ }% E6 u% }4 `1 g  \
?=#_ftnref2][2]以上各公约和宣言文本
3 l& d* e8 U# \% j  `9 |4 {' vCf. William A. Schabas, Th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in International Law,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7, pp. 338-342; pp. 320-323; pp. 346-347; Amnesty International USA, When the State Kills…The death penalty: a human rights issue, 1989, p. 255; pp. 259-261. 汉语文本参见邱兴隆主编:《比较刑法?卷一?死刑专号》
" R0 {/ @+ Z: t/ M! q# z4 V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n5 {; x2 m+ ]1 H3 Z
第231-234页
; f) o2 N" r0 \" L) v7 e刑的世界性趋势的发展* I7 w7 \: D  w1 t$ o7 }
虽然死刑之废除情况如此
4 C# L+ J, Q! _7 t! t5 g但在死刑的废除问题上4 ^# P- k- s8 V: |
却一直存在巨大争论
5 [5 O& F" D* e7 a    众所周知) I- b' `) T+ W& d
死刑废除论的观点和思想是由意大利着名刑法学家贝卡利亚首次系统阐述的* Q+ U( E) u6 D: _4 i2 P+ f
他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一是从国家刑罚权的角度* E- U! D- k' H/ ~
认为国家没有处死公民的权力;二是从死刑本身的缺陷出发
: y: q/ u6 b' T论证死刑存在着许多弊病;三是从死刑的正面效益不如无期徒刑的角度
- K/ v) q+ T& ^) |' l& C% |" o论述了死刑的无效性和不必要性; E$ I+ j  z/ z$ P* w, L
    ?=#_ftn1][1]承贝卡利亚思想之余绪+ ^/ ]4 F4 @+ D7 W* A
后世死刑废除论者又以各种理由为基础来论证废止死刑的必要性
- T* ~8 Y# X3 D9 F6 s6 y. b/ N其主要观点大致为以下几种:(1)认为死刑违背了社会契约; d5 R; c5 C% E' _' f
因为人们在建立社会契约时不可能将自己的生命权也交给政府来处置;(2)认为死刑的适用是残酷和违反人道的;(3)认为死刑的适用断绝了犯罪人的改过自新之路5 Y/ e! ^; K0 b" S/ ]
且对确实不能改造的犯罪分子而言5 h; x9 s$ b" f3 Q/ \- s5 `
终身监禁也足以剥夺其再犯罪的能力了; N' Q, S# F- e- c7 N
同时
' F' p$ r, ~1 ~% D2 s死刑的适用并无特殊的威吓效果
( o; L! b. F: {+ c6 g/ h故对于犯罪的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都是不必要的;(4)认为死刑和禁止杀人的国家法律是自相矛盾的;(5)死刑导致浪费了本可利用的廉价劳动力
( F. o2 i# F! z" K% i是不经济的惩罚方法;(6)认为死刑犯的犯罪有轻重之分' u7 b; b5 ~  ?8 Y% k/ P; c9 L) w" W
而死刑并无差别和幅度可言
3 v$ I1 k7 Y% F8 V& k3 X) i故有悖于罪刑等价原则;(7)死刑一旦发生误判0 K( Y; h/ r7 Q! e3 t
就会冤杀无辜0 O1 ^# O6 G5 \4 U8 K
且不可挽回;(8)死刑违反了宪法所保护的公民的生命权
. `+ j4 `$ k: V5 e% J然而
8 ~9 u: o7 b8 x2 J; z# q9 h2 @3 D& W与死刑废除论针锋相对的
9 u+ _/ P. z0 a4 t: ], q0 h9 R是死刑保留论者完全相反的观点和论证4 d, t6 S+ N9 C- u  l; |* D! v
    主张保留死刑的人们认为:(1)死刑并不违背社会契约, f, o, L6 w, w7 ~+ _7 Y' S
人们在建立社会契约时所让渡给国家的权利包括生命权在内;(2)保留论者认为废除死刑才是不人道的
5 u0 D" ?1 r0 Z2 n" T  c/ y/ a0 A因为这样就贬低了犯罪所侵害的个人权益或社会利益的价值;(3)死刑是剥夺某些犯罪分子再犯罪能力的最有效手段  S2 |* k( p. H& b. Y6 u5 k( C0 H
同时死刑具有其他刑罚方法所不具有的特殊威吓效果2 f8 n$ |# b2 k* d% Y, q% T! ]
故对于犯罪的特殊和一般预防都是必要的;(4)死刑与国家禁止杀人的法律规定并不矛盾& ?1 E/ R  }5 `4 X3 e9 h* R: B( r
相反7 _! ^' \+ H+ b+ h. D, p) ^. a
死刑就是为了更好地使国家禁止杀人的法律得到执行;(5)自由刑的适用要使社会花费更大量的财富4 H- Z3 ^5 L, b5 T
而死刑更为经济;(6)保留论者认为, {; b2 |8 j+ [% ^
对重犯罪人不处死刑才违背罪刑等价原则  V" L8 f8 J% \* Z9 g0 o
而废除论者所说的以终身监禁代替死刑也并无差别和幅度可言;(7)可能的误判不能成为废除死刑的理由4 M4 O7 M& L7 s2 b
且在现代司法之下
" v3 v, L% r" F+ p误判的可能性极小;(8)死刑不是残酷的刑罚
3 u. G! d3 Q& C故并不违宪
/ s: Q( h, s4 ~1 c5 k3 N9 v  B也不侵犯人的生命权
, M. N6 [6 K3 y6 T  q- t0 u    另外6 r8 H5 t1 {8 {) Y
死刑保留论者还认为$ I  x8 v+ L% \
在避免私刑、实现社会正义、符合民意等方面$ F3 \; A$ Q1 g& h
死刑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功能1 n; ^9 m& I' Q& m
    ?=#_ftn2][2]
7 X8 |7 K2 y- R  t3 _' R& @! b7 p在这些有关死刑存废的争论中) }2 y5 X$ }, ^9 n
我们大体可以看到6 ]# l, Y; o! Q2 g, x
无论是死刑废除论者
+ @) u# U! O$ c" t7 l# N7 H) p$ ~9 b! l3 q
?=#_ftnref1][1]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s0 t: L. a$ n/ J7 S" a0 E  z
黄风译4 h3 Q) U# Y) {5 A. _5 S) ~2 E! `3 }9 J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 b1 L2 [) r# {+ i* q第45-63页- L. {6 f! x7 N# e: T3 f

6 f+ t  ?# q8 P- Y/ Z?=#_ftnref2][2] Margery B. Koosed, The Philosophical, Moral, and Penological Debate over Capital Punishment, Capital Punishment, Volume 1, Garland Publishing, Inc. New York & London, 1996, pp. xi,xxxvii.参见赵秉志:《关于死刑存废及其发展趋势的思考》
" e  g, U0 p% d# j3 J) L4 H' `《法律科学》1991年第1期;胡云腾:《死刑通论》2 @* w8 ~- ?! \+ d2 i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 v$ f$ N8 q$ _, ]1 c. R1 n
第143-164页: S- u  i# O& ?: Q6 K; \* f- w' |% ]

4 R# ]9 Z' N" @# U4 B
2 Q; X9 u* ~" J& c4 I# [; e1 n- L0 i8 L
3 V' Q) ?5 a1 r2 P) Z8 P

# D8 b  O, o4 n/ }% e% B& d! I, r- V2 S
* ?8 G( {3 Y9 l$ Q
, X2 v. x: A. |& O

zhengli 发表于 2010-5-26 01: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死刑不合人道为理由而持死刑废除论观点的学者 7 {* F) g2 j0 t
也很难以更深的哲学基础来论证自己的主张- u& K! ~# S$ I6 {4 ^/ Z
因为当谈到人道的理由时
; {: }8 k+ D' l1 m& R5 d1 `又往往会坠入启蒙运动以来的时代要求或世界潮流的论证窠臼2 h# L) I- y( K* _
而认为我们的时代就应当是人道的1 I% W9 [5 Q; r; _9 N1 w9 l# w
    但是
& q7 y! p- o! H, s, ~$ s. p: v为什么我们的时代就应当是人道的呢?回答又往往是:因为我们的时代的现实或潮流是人道主义盛行并取得支配地位的时代
1 Y" T& x5 j2 v$ U+ R. Z. \& Z    当废除死刑论者论述至此时
. D; u! C9 X) f4 x- O+ o8 o4 E就已经到了寻找哲学基础的终点
, y9 G* r; c/ w" O. h    这样的论述0 _$ j2 d* _. o
又往往是流于空泛的口号式呼吁
: F+ i' J9 `# w; H7 G6 B/ h4 A  H而并不具有说服人的力量5 Q$ l. d  k* O. ~9 Z: L
    以功利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死刑废除理论
9 _- k: |3 r+ |; H) Z9 x9 N; O其立论基础之脆弱则更不必说
0 d- p+ c& g. E$ I, b$ C) Q因为一旦当经验能够证明死刑的存在有利于遏制犯罪时
" O: ?; c3 W7 d! V  `1 i其主张便不攻自破、而陷入于无可挽回的境地了) w& ?( C' g6 W5 V+ G) w
    因此
. n, }% W% ^3 S6 b) E可以说
( Y6 q& l, F" {6 N3 n6 A死刑存废目前在我国的争论仍处于没有根基的阶段+ b8 k- n; f. H5 M' A
或者说即便冒充找到了哲学基础而实际上仍未有坚实的基础的阶段
4 [! m" q- V0 L& a8 R$ q    其实
5 v8 ~# t# _5 ~& x对生命权和死刑存废之争的认识
3 p! q+ A2 T/ a# M不仅在对问题进行争论时之游谈无根中显示出来+ \1 [6 N, G1 q0 L
而且也在这些问题并未引起广泛的社会争论中显示出来
- `) ]3 X6 X% _    我们也看到+ l6 q% c# o5 o) R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人本身的观念( G, d$ k5 i% v7 f
实际上左右了我国学术界对人权、生命权、死刑存废等问题的认识$ @% |; b! p6 }; [* Y! ]) Z
并进而影响了法律制度的设计
+ w% w+ J3 r' l9 b5 P8 H我们不能认为
0 s& [! u( L/ I' d! g) C人的权利仅仅来源于法律
5 `+ z2 X& T: x5 m$ |8 I尤其不能认为生命权的基础在于法律的实证规定
9 f# ?! P4 M; S0 ~& A% Y    生命权包含两个要素5 l3 f. |; `: \8 N, E$ p
一是生命! H6 i0 s7 J6 e4 H
一是权利, [3 K$ q; @4 ^( X+ d, a7 C
要树立生命权的不可剥夺性
8 w8 f8 `$ E/ B) a3 q则必须首先为生命找到自立的价值和意义% J' m/ U* r+ I9 H: m' n5 D
    正是因为生命的这种绝对价值和意义% K: `' w/ P, ?1 h2 f
所以一切对生命的剥夺/ s0 C  d$ o; f
不管以什么为基础和在什么名义下$ h3 S/ l! o% T# a
都是侵犯生命权, h) h" x; B, X: [0 e5 `
    而生命权概念之中权利的意义
$ W- C, I( U' S2 M也从根本上来源于生命的意义
9 ?$ L% O- L+ P+ n  a2 J    在生命权规定进入法律之中时# @. k1 c& Y+ a* r! ?
应当理解为权利这一概念在这里为一切侵犯剥夺生命的行为――不管这种行为是来自个人、团体还是国家――划定了界限6 T& e  J3 z4 Q  F, _; o
    而生命权作为人最重要的权利( R  v4 _; }+ b9 m: R
在启蒙运动以后只是作为一个当然的事实来认定的
$ q  A& E5 G! }1 n9 V, W    若要问为什么不应当侵犯人的生命权利
  @, k9 p) a, J2 O7 H则极难回答' s9 w$ E/ ]* x; Q2 I6 u
因为我们已经不再能用宗教上的生命神圣为理由来为生命权奠基
0 K, j! A( o7 y0 z1 W    但是& ^6 x4 _" a# f4 ?. N
在一个脱魅后的世界中3 E, k1 L9 w; O( C4 g! W; r
若不能找到一种对人的生命意义之绝对的解释和设定, L6 \3 a0 m: G( d" h+ g
则万事万物都将失去最终的意义) k! P1 {6 g% A) {5 f
我们也不再可能判断善恶和对错9 `9 L: S% q! h4 \
而以功利主义的目标论为基础的制度和人生设计就可以合理地为所欲为5 H: e# U" `1 W# Z, `( \7 A
我们认为
) i7 `8 U/ T+ R+ v; Y! W- X9 [  m死刑应当废除
: f* z4 U( e1 O0 r0 ~+ b乃是因为死刑侵犯了人的生命权利- O. [" j" r8 J' J
    可是5 ^5 x" l- C3 e  K
如果生命权利本身没有生命之绝对意义的支撑
/ Z* B3 [7 `1 S; N  G# W我们又为什么不能去“合法地”剥夺它呢?
: z- a: L4 F8 [: r' t让我们用心思考吧!1 K: z& n3 B  b. o$ P1 W2 S9 _% _
# p3 K  E) x0 ^. ^- f! [

落雪飞花 发表于 2010-5-26 01: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死刑保留论者 6 q$ }" z5 R3 y, }( I+ g
他们所持的理论基础有多种:或者是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 Q; |* J- t6 n' w& ~8 K* ]# M- I& V  i9 X
或者是以刑罚的报应论为基础
7 U2 N; p# G) H/ x* X* m或者是以明确的功利主义为基础1 K- a: ~7 l  t& b# a6 e4 d
    但是
$ l2 M2 W, }( x2 O- }% j若深入考察死刑存废之争的理论基础
2 W! x: ]' [& c$ q我们不难发现
! A2 |6 K' F2 Y: @从刑罚学的角度而言
: b" z- M5 V# P9 b死刑存废之争仍未超越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两种古典刑罚理论;?=#_ftn1][1]从人权的角度而言
- m! k* I% t% q. t# A% O+ n. J8 v也未跳出人权的功利主义观和人权绝对论的窠臼" ]6 {, w, C- c" k5 f. J
    我们甚至可以发现
1 T9 b/ H5 ~' i( |5 I4 |2 w" |在古典刑罚理论的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之间( ]3 `8 _( ^' G! K! d
是功利主义的基础占据了上风并对争论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而在人权绝对论和人权功利论两种观点中
5 q) w$ M( c5 ~# v也是后者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 R  [& v$ f3 v8 B' J+ u; y1 D    换言之
& [5 W) u0 Z( `1 ?  b& f7 f刑罚的报应论者和人权绝对论者常常不自觉地就被引入了功利主义者的圈套之内
  \! d% K+ e+ j4 e9 g9 ~而以实际上的功利主义作为论战的基础
/ ^$ t9 {( @5 y; _, N, A我们在以下分别言之/ l3 w( l& e: b! d$ \/ A
死刑作为一种最严重的刑罚
: E/ m+ C. e3 L5 q4 }5 W* L也难逃上述两种刑罚观之外来进行评判% S' H. g/ {- }9 N
    然而
0 c: o' B+ y' K7 v. K0 Z在死刑存废的争论中我们看到$ _$ e& Z( A  H2 T/ O6 J- Q
人们对死刑废除无论是持赞成还是反对的观点
2 v) J+ l* L+ {% x% g1 v$ P其立论基础基本上都是:死刑的存在可否对社会整体有利* [# w. L' U7 h3 X7 Y1 X  p& ]
    特别是在美国的死刑存废争论中
! R8 R. n8 k  r/ E' Q以调查死刑废除前后犯罪率的高低来证明死刑对遏制或扩大犯罪的作用的研究方法之采用. H+ a; x# C1 t) \
更给人们造成这样一种印象, M+ h( _7 B' y- Y$ r0 S* o
即不能废除死刑是因为这种刑罚的威慑作用可以减少社会的犯罪& E# f( V' a# ?( s6 _& [
而死刑之所以要废除是因为这种刑罚并不能减少社会的犯罪5 L* L8 j& P6 x( P6 }$ O# |4 C3 V
    ?=#_ftn2][2]刑罚的报应论在当今的死刑存废争论中已经不是主要的支撑性根据了+ x( N2 K9 f7 W6 v5 r
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争论占据了上风. A! c$ C- U- m3 C6 I5 ^  k. T2 N
    这一方面说明了此一学术问题研究中的唯科学主义逐渐占据更高地位7 V8 T3 g* L! J; ~5 F$ X' q
另一方面也说明% k8 @$ x9 {. B) R1 T+ J, E! w
以报应主义为基础的绝对刑罚论已经逐渐不能再作为支持死刑的有力基础了' s9 ]3 X8 e8 J$ J6 Z
而最多只能成为一种个人信念上的力量
4 W0 P, G- r" x* i3 U0 i8 z+ y    但是% F1 {1 w3 u0 G+ n- M6 T; e
至目前为止7 j- F0 j5 w: j4 d
我们尚未找到确切的方法来证明
" a5 M& a6 l/ N+ ^) Z& X( X究竟死刑的存在与否
* F& T. a+ I9 `4 D! e1 q与杀人率的高下有何必然的联系
: Y8 ]8 }' Q6 n8 b甚至某一天
3 A; E" o" n9 i. u4 a3 y或许我们会
8 S  x7 w5 g: [& T8 q2 {# H1 [% S
?=#_ftnref1][1] Cf. Ted Honderich, Punishment- The Supposed Justification, Polity Press, 1989, pp. 22-45; pp. 212-244. H. L. A. Hart, Punishment and Responsibility-Essays in the Philosophy of Law, Clarendon Press?Oxford, 1978. 又见邱兴隆、许章润着:《刑罚学》/ F1 X! z# h, R6 B5 K: X' r( R
中国政法大学1999年版
4 O1 M$ e9 Y. y第28页以下;陈兴良、周光权:《超越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忠诚理论”――对刑法正当根据的追问》
0 v5 h+ ~7 ^' T% g2 t( q《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1辑! ]8 g$ [$ W% u! Y; M1 V
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 Z2 a+ g* r6 S
" z6 z1 L- s. `( |( A! f+ w?=#_ftnref2][2] 美国学者Issac Ehrlich 用数学统计方法对美国死刑的适用情况与谋杀率变化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
* N! }6 _! O% a+ W# C2 Y他所得出的结论是
3 O+ D  C; L2 J7 q( c6 `) o  r“在有关时期(1933-1969)
8 \) C; m+ W) R每年每增加一起处决
* R- t* M. t! s可能导致平均减少7-8起的谋杀
9 @$ A0 r& h9 i% i0 J& B+ }    ”参见
# F5 y& s, G% i  ^2 wIssac Ehrlich, The Deterrent Effect of Capital Punishment: A Question of Life and Death,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 1975, p. 397. 大约在相同时期
$ Z( r' U, }. b7 A9 L/ U* PYunker的一项研究表明
  Q) L7 p/ {0 M( B0 V) c' g每一死刑的执行能遏制156起谋杀
7 X# I* U% T0 N5 R+ ^参见
9 j2 {- V" U. [# eYunker, Is the Death Penalty a Deterrent to Homicide: Some Time-Series Evidence, 1 J. Behav. Econ. 1976, p.45. 但是5 z: i! E! K4 [# y% h
Ehrlich和Yunker的研究结果遭到了批评
5 Z  t; e# o( y: k/ S甚至有人得出相反结论9 L' E  Z/ ]5 ?  `7 S" ]  U
认为每执行一次处决4 n# q( y& u  ]. N1 m
都会导致增加杀人案一到两起% ?9 H" k5 ?' a8 G* K2 H
参见! v! b' F" x3 N9 \% k% g  ^: r# f
Baldus and Cole, A Comparison of the Work of Thorsten Sellin and Issac Ehrlich on the Deterrent Effect of Capital Punishment, 85 Yale L. J. 1975, p. 170;Bowers and Pierce, The Illusion of Deterrence in Issac Ehrlich's Research on Capital Punishment, 85 Yale L. J. 1975, p.187;Passell, The Deterrent Effects of Death Penalty: A Statistical Test, 28 Stan. L. J. 1975, p. 66. 而现在一般的论者往往认为- K$ l: `6 q' Z; c- j5 V
死刑的执行其实对杀人案的多少并无什么直接的影响* Q( G4 A5 v1 T  ^4 P! m
任何证明死刑有效或无效的证据都不能采用# f4 v3 B- {$ z( r0 q' j2 |
因为尚处于争论阶段
" l- y- ]% e# Y/ L各有各的理
4 D4 {1 G- T( M0 K* ]谁也不能说服对方9 x9 i: E% R" e: P
    然而6 }' {' A/ Q+ b3 `7 r* u; i# K
这种观点仍然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刑罚观/ h$ X+ s& u% U7 D* D& s3 [
    参见山姆?G?麦克法兰德:《死刑是对杀人的一种短期遏制吗?――对美国近年来的四起处决的效果的研究》  v, h8 m2 k/ Z; B  K) U) T* @0 r
邱兴隆译;德恩?阿切尔罗西曼里?嘎特内尔( k( J5 j1 n4 n4 Q& _
马克?贝特尔:《杀人与死刑――对一个遏制假设的一种跨国比较》% j. e4 C7 Y7 b& V2 u/ x
邱兴隆译7 q+ {8 }2 x, M% K$ ?
这两篇论文均载邱兴隆主编:《比较刑法?卷一?死刑专号》  E. ~( s4 T# D0 W' x# Y' N1 `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 R; e8 g$ A  n, N% f  L' i第345-388页
4 C# ?6 H% M+ Y" B: o+ y% T$ e发现二者根本就没有任何联系3 j- W6 U2 c3 R6 Y4 D
    那么
% T5 x8 c1 B& E/ T. _( Z, }我们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
& W1 r' k' z9 A/ j6 f从实质上说都是无的放矢* {& s2 |( i1 K: [) H( {6 h0 a9 @/ x1 [) {
从人权绝对论和人权功利论的角度来看死刑
6 X) w  L* I& m' g' q3 H% i5 |也存在相近的问题
# y. s* }8 j2 o0 p0 k  s9 U, v    死刑所直接涉及的是人的生命权问题' j) I5 t4 D2 f! R6 b6 J4 @
也就是说) I  }# s) c5 E) R6 E* z1 V
从国际人权立法和各国宪法所保护的生命权来看
! E9 F1 ]4 j3 R- I* H. s5 E9 [是否与刑法中的死刑相冲突和矛盾的问题* n* o1 w, w" h  ]+ d9 T8 x( A
    尽管各国宪法并不一定都有关于人享有不可剥夺的生命权的规定
/ A' j3 `0 p4 m+ R3 J- X  Q7 @但在当今的国际人权约法中
: ]/ Y2 L* E4 D" x+ @% {这都是一个基本的规定
; i6 E2 f- ^  a4 J而且
) Q" _! a) V' M" G  ?一般都认为生命权是人的最重要的权利
4 \5 W! {7 r9 x& I) q; `2 t    前已述及7 w+ H6 M* ~2 r: b3 p0 {# _
在二十世纪的人权约法――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欧洲人权公约》、《美洲人权公约》等――中  @& k! N8 X6 j6 o4 x7 F
我们都可看到制定者在生命权与死刑问题上所感觉到的矛盾
2 Z6 i. K9 ]+ e+ l$ w制定者往往对表述这一问题颇感为难8 c0 p/ y4 l( O5 C2 p5 Z
    一方面
3 z% B  O4 A) ]5 {  W: b1 Q: U! w+ t承认人人享有不可剥夺的生命权. {& _0 ?3 C- K- M+ b
另一方面
" R. E6 q# C9 u. E( i' q基于死刑仍然在许多国家中存在这一事实- V9 X# a8 k2 T7 B" W
又不得不宣布死刑并不算是侵犯生命权; n# i1 Q7 p) u& B( l
    但是
3 b+ T) d0 @4 J! \, a* S& e( A生命权与死刑问题$ V! f2 w3 K* S4 j) l! j
终究是不可避免要发生冲突的
" [" Q9 Y7 o$ P0 \( e' e6 ?    从人权的角度而言
: H! z& j9 S- t1 s5 }6 c如果我们采取一种功利主义的人权观* E" i' ], E. j
则我们就会认为
! b* W2 {' b" l) R/ \. e" ^% p$ ]任何权利都是相对的
3 g8 f. e* g9 v3 `& x8 M) {生命权作为一种权利也不例外
6 K, _5 O* I: G# E; S: j    如果用刑罚剥夺一个人的生命
# H6 O* R- _4 U/ g9 o; s而可以增进整个社会的安全、秩序和其他多数人的幸福这些功利主义目标
4 N& F& G( }4 u( O6 _0 a* _则牺牲某些犯罪者的生命和幸福; D+ p0 x$ X1 \8 t, o
就是合理的
$ H# m6 D+ y7 Q# U$ h* m8 O    因为根据功利主义原则
% a3 w, n! ?, |+ g0 j2 E;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尽量扩大快乐
& u! J: D1 e  R; m! C/ x. l3 w而此时对罪犯执行死刑可以尽量扩大快乐! B8 }. D9 D- |( S, I' T0 A2 N
    在这里& y1 o7 ]3 W$ i# s& ~
我们看到0 m$ g: v& [- P1 }) M7 Q% F
人是可以被取代的6 W3 W" v& f# X. z" D: L
    个人只是快乐的盛器! X$ I0 N1 C+ m* p
功利主义关心的是世界上快乐的总量# q2 k' E+ M. T0 x! w4 o
人的重要性仅在于盛装快乐
! C; x1 o3 e8 @- w. V每个盛器都是一样的
9 f6 @5 z# d7 Z% D8 y一个毁损了可由另一个取代. i# j( s8 W9 Z4 i. q
    个人的独特性可以与他盛装的快乐分割开来$ q8 D* t& [! R6 ^& D( `! o1 p( H
如果快乐的总量不变, n, Z; `* r2 v' S$ Y4 C
则谁拥有这种快乐是无关重要的
$ M. Z0 s9 e0 ~9 I6 M  z    换言之; _+ `/ O4 T4 e/ c( m
在功利主义者看来
7 o- y. M/ Q; ^: p& ]快乐可以交易& }2 D5 R. o0 x# S. c; m
只要交易的结果能导致快乐的总量增加就行
/ `$ {/ e" ^4 D, m    这样0 s, o( g, o# x( S) Z  w1 z% a( V
执行死刑
' Q1 w6 b; N% e; _7 X8 }藉着减少一个人的利益而使他人利益增加的做法
% }* n/ {/ T( D: T是允许的
4 Q" A+ B# h+ x  Z- O    由此引申开去( \: m: W: ]7 h, K% D. P
则没有任何人原则上可以免于被牺牲# T; T5 U+ v. B$ N% |; V
没有任何利益不可以被牺牲; d  U- T$ f. o9 ^5 f9 c6 R0 \
生命中也没有任何一部分对于个人来说是非常特殊和重要以至于不容牺牲的; e3 g1 N+ h& a5 d  }( R$ F
    而且4 d$ ?9 s  X$ y% c
这种牺牲没有底线# C- e0 @9 M' `' a# O- I( N
最后连整个人都可以被处死刑、被取代: I8 v6 P1 d: l# [
    ?=#_ftn1][1]因此
( _' D* G: P6 y4 r  O  L在功利主义的权利观之下0 N# ]* J0 o1 g; c. ]" x
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可以被置于岌岌可危的境地
7 i% J3 H* m+ s$ p, |2 G    在此情况下
) G2 D* f( h7 F- J人的尊严和地位这些人权赖以建立的基础都成为无稽之谈, c  m) a# F8 H  L/ P6 _/ f! s  a+ X- Z
可以看出4 r* k! Z5 |. M* H1 Q! `
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生命权观念
) k/ `: t5 @1 H6 P" M$ Z, G因为把人权当作相对的和可以为了更大利益而牺牲的东西1 D, b# x& ]  r9 R' V3 w. a
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取消生命权的意义6 r2 o: H; [! r5 C# }5 G
    这时
: [6 P2 M% ?3 Q' T$ b) v一切人权立法对生命权的神圣宣告也都失去价值
% Q" ]: J# ]* S    人权最重要的意义
6 e( ?: X, \) O) `* |在于抵抗国家权力的专横- g/ g' B; w; `5 M
而当国家权力可以合法剥夺人的生命时
! ]) |& }! C8 K' V2 C3 }人权的意义又何在呢?死刑作为国家的一种惩罚权力4 H  B9 b+ `0 R/ m
虽然经过事前宣告而避免了专横之讥3 f. B: _, g8 D1 n9 W5 a; ?
但是
" _# ^. _6 C: g- `它仍8 Z* y& A9 T) Q, J- y
; r: N& _9 x4 E  B
?=#_ftnref1][1]黄慧英:《效益主义与人权》/ _% H6 O4 Y" E/ S+ W
台湾《鹅湖》月刊第一八卷第三期总耗第二零七$ l9 t0 i$ l" G  _9 f) {
第25-29页. c* t6 q( V6 s6 w' M* N
是对公民生命权的侵犯! j9 I# v; X# C* _
只不过它带有“合法”这样的一个面纱而已, d3 z) h7 O/ K% d# o/ A
    当然) G7 a+ R. a: N# y3 m, I7 O
这样一种观点已经是绝对意义上的人权和生命权概念了7 B0 d7 k# Q+ k! E! w8 ]
在人权绝对论者看来: ]3 b& q0 ?, a9 I
个人的权利无论如何都不能被让渡和侵犯& I5 n. ~6 d' n. S4 B
是天赋的、自然的和源于人的本性的
2 V5 ~. u) p# V是先于社会而存在的
3 `3 w1 L: t1 @) A5 [    这一派人士坚持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的自然权利说
$ L( r5 U9 N! @认为人的权利是一种出自人的自然本性的要求
  S8 s' i0 d  c3 d. s1 G  ?- r2 f是与生俱来的和先于社会而存在的& ~) C4 n  S! R  ~
    他们反对将功利视为自然权利的基础" N2 D" F6 ?0 d7 G3 _
而认为功利只是自然权利的结果% T. }3 ]: |! H
    ?=#_ftn1][1]大法官布莱克明确宣布:“我个人相信人权法案中有‘绝对’条文存在5 b! _8 J  J0 o9 d
它们是明了条文字义并决计要使这些禁止侵犯人权的法令成为‘绝对的条文’的人特地写下的……
. ~& b9 R) V/ D" K5 g6 ~) k7 {" U    ”?=#_ftn2][2]布莱克认为
5 h4 q6 T; e6 x5 G当属于人权法案范围内的自由遇到更高的公众利益使我们有理由加以废除时
# h! x& |0 @1 k( ~3 |: ?我们也绝不能这样做1 |" _( n0 g$ `; c
    在人权相对论者对绝对论者进行批评时
9 m# ]$ R0 k- q! q他们以经验中的权利冲突为事实依据
. F, T0 r: f3 ^, @* M# T" A6 n认为诸多不同种类的权利7 h% B, N8 i  f
在特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冲突或矛盾
9 n& W. c! b  f+ N    而一旦权利之间发生冲突
8 K$ [; a' x* S" m. E就存在一个选择的问题
. _/ \4 V: E8 l2 h1 X存在选择的问题时就必然意味着有权利是可以让渡的
% s: k; C' Y( {: s2 V    而且# W. i  K- J) ~2 R
在冲突着的权利之间需要进行平衡
; F5 T$ @" g- u而平衡行为本身也意味着要限制或牺牲另一种权利. S% ?$ h4 y( @4 ^( L" w5 t
    而人权绝对论者之所以反对权利的“平衡”论. D" n$ L8 X; |2 f+ a0 Y* @
也是因为这种理论会带来的可能后果:有利于国家行为和国家侵犯个人权利的行为1 m, }6 [4 A# i1 ]+ z0 |, ]& V
    ?=#_ftn3][3]所以
7 M4 [9 v$ x& u2 v* C9 h人权绝对论者认为5 f9 F% j( l+ |
任何人都不能将多数人的利益转变为优于个人权利的集体或团体权利4 o9 z/ Y4 I7 ^  o% g0 V- r% Y
    德沃金说:“如果能够凭借多数人的权利剥夺个人的权利以实现政府的意志
9 E5 _0 `  J8 X那么现有的与政府有冲突的权利将会受到威胁
# R5 f( c- b* [    ……如果我们现在说为了公众的利益社会有权利做任何事情( F7 d' J1 t, s5 m/ \
那么$ p, I3 O, T5 ^' @7 S9 V" H7 R
我们已经取消了(个人)权利
- w! W4 G& d) F7 [& }" I    ”?=#_ftn4][4]生命权是最重要的人权, r! s: v7 N2 q5 G7 O5 B
因此
: G  A/ ?- G8 {. K1 }: T4 t7 j8 f我们决不能说死刑----国家“合法地”剥夺生命----不是侵犯人的生命权7 t  l: u* H1 P, |  I0 E* v
    当国家权力积极剥夺人的生命(死刑)时; g0 q( f) g$ g
我们应该坦然承认) p, p% {$ k$ e" r
这些行为侵犯了人的生命权
" R0 A) p: {  Y# g* q1 I而不是以法律的貌似严密的措辞来为制度开脱责任* M5 @7 _% Y+ ]8 O
    正如德沃金在谈到自由时所说2 n$ H' k5 T. k& h; U/ q
“当我们制止一个人谈情说爱或做爱时
' [3 F- L  f% H( T我们削减了他的自由
! M/ t" t' ~+ n, e1 Q当我们制止他谋害或诽谤他人时
. e! y% q- s1 z' T0 n我们也削减了他的自由) q7 [: X  s6 z* \% A3 V
    虽然1 a; J6 L4 [6 y, d: y3 c- o$ T; A
后一方面的限制是可以有理由的8 H2 s9 k; F8 M) ^/ Q& N3 n: L
那也只是因为它们对于保护他人的自由和安全来讲是必要的妥协" L' U; Q) P* w8 v2 ~% o
而不是因为这些限制本身没有侵害自由的独立价值/ D( O5 E/ r2 f# k! \0 C$ B$ N
    边沁曾说
3 U9 n6 w1 `! w3 @- i无论什么法律都是对自由的‘违背’+ d- O, \' I: N8 Q
而且
: X( N) D& Y# Z, ?( j+ a虽然某些类似的违背是必要的0 K: @2 l, f5 N, ~/ w) m4 b
但是/ y  e) _) D4 o4 t1 V: D
若要假装说它们根本就不是违背
2 u. u+ J1 V: q; \2 K那就是蒙昧主义的论调了
1 ?- I0 x( X$ K9 a    ”?=#_ftn5][5]我们不能因为法律限制了自由就来把自由定义为只是法律领域以内的
- I- h2 t: S7 g4 m3 x
' w- N  M* f0 m?=#_ftnref1][1]参见杜钢建:《人权绝对论与人权相对论――当代美国关于人权法哲学的辩论》- h: d: N5 Q! b3 B) g/ o' m3 A- D* T
《法学研究》1992年第2期;吴玉章:《反省权利――格伦顿<权利话语――政治语言的贫困>一书评介》
, b" F9 H. C2 g载夏勇编:《公法》第一卷
  |; E1 f" M7 b" E8 W7 N3 b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  S  X4 [7 {2 T; n% i( S
第297-322页
. O+ `* Y9 B4 l# Y: s/ u6 |9 ?/ k
1 E/ j2 t# q1 X?=#_ftnref2][2]布莱克:《人权法案》; t8 x$ ^+ o1 _6 U! _6 U
《纽约大学法律评论》359 ^: m6 v7 E* b) [
第867页(1960年)
  m+ w$ l- c$ ]/ S1 E    转引自前揭杜钢建文
* _8 o6 D" e8 d5 m3 ~0 n. v0 Y+ K( i8 U
?=#_ftnref3][3] Robert Nozick,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74. p. 33.: _3 }- ]+ I" o5 Z
1 Q- Q/ V1 G2 ?/ j  N
?=#_ftnref4][4] Ronald Dworkin, Taking Rights Seriousl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77, p. 269.
# x: _' b& L+ ]- D8 C$ E" C; n$ D- W( x6 T" ~5 r3 Y1 v+ s% O
?=#_ftnref5][5] Ronald Dworkin, Taking Rights Seriousl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77, p. 267. 中译本参见1 |/ I% S$ r. m. g$ c4 v8 R5 E5 o
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
$ @5 n1 I( ~- y% c" u信春鹰、吴玉章译
4 S3 Y, y/ d: ~6 U  W/ n*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3 `4 |2 a  H9 D$ |+ j, n
第352页4 E3 i+ C/ y  u6 t* n% C. l
自由
  G# T' j& d6 a- t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 F1 ~3 g) {7 ~, ?# G6 ?8 O    同样
, a$ _3 {7 A( J9 C社会安全、利益和多数人的幸福等等这些功利主义的论证可以作为我们侵犯生命权的理由
2 J* P% m" O2 t5 i& Y/ A1 w但我们绝不能说以这些理由来剥夺人的生命根本就不是侵犯生命权# b) M9 Q0 y* a; F) W/ F0 f5 D
5 A& p8 N9 V- A: [9 F# u
0 S" g/ e0 x4 a; X' d" ^4 F
二、 结语:中国情况
, F% u1 v9 Y# c6 N! r8 S中国目前在死刑存废问题上的学术争论也同样显示出功利主义哲学的支配性影响( D! {4 V/ K0 \8 U: ]
    支持死刑的人数之多和力量之大自不必说  q4 w0 U: Y0 a& D3 D8 N  B
这一点我们从中国刑法关于死刑的规定就可以看出
5 ^$ d2 p; n1 Y: `4 l8 v    尽管1997年的新刑法削减了许多死刑的规定
& a1 f( c' Y& u' [* t8 g. N8 M# n?=#_ftn1][1]但是
6 h/ x; Z6 s+ i2 s& b死刑在中国仍然是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而存在的5 p% H2 i/ W2 G/ Q/ b& D& }
    在支持死刑者和认为死刑应该扩大使用范围者看来0 @+ y! o) \- o( Y  J1 s, S
我们应当使刑罚的保护力度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与犯罪作斗争的形势要求相适应. A1 N% R  b! p% |* z( O
而死刑无疑是具有最大威慑力的刑罚+ l( G" V  `( j
因此
) _6 K8 c9 N  E7 @6 w; C  O" o我国应当广泛适用死刑& A% |3 d0 A/ F  P2 T+ d. U, b
    ?=#_ftn2][2]主张扩大适用死刑的人在学术界虽属少数% A% ?! k6 M, z" @* `! _3 z4 F. U9 A
但在司法实务界
: S$ h6 M- {: N% m# M& p/ _这一主张却影响甚大
7 ]+ p$ k. }2 N9 u7 }支持者甚众( a) ^& U. r3 W" c/ L
    这些人的主张几乎无不以死刑的特殊和一般预防功能为立论的根据
/ ~, C7 _# R) ^1 Q也就是以功利主义哲学为其立论根据
& c7 Y3 a* d0 U% Y3 O    即便是今天倡导废除死刑最力的某些学者
/ E% G7 H+ c" L0 B$ Y) p0 W! g3 c也认为在我国目前废除死刑存在着巨大的障碍
  x/ U, e6 {+ X+ R! j3 h    ?=#_ftn3][3]但是8 P. z2 j, e5 i: e
毕竟在我国有人开始关注死刑废除问题
8 i) {" B( v5 N7 L& p这是可喜的一面3 K$ u# ^, w" u( T# \) \
    ?=#_ftn4][4]然而
1 B/ }* ~5 q* l2 F当我们仔细研究我国持死刑废除论者的立论根据时1 V2 r9 J; v! T# y% O/ \5 Z  q
又不能不令人担忧
2 K# i+ J& p; a" @- ?    除极少数学者注意到死刑存废与人之生命权有不可割断的关系, e% v2 e. e( U0 ~9 V7 e' }
而强调死刑之不合人道外9 v" C5 d2 @" C! j4 N
?=#_ftn5][5]主张限制和废除死刑的学者8 x0 z. l7 _; f& L# g1 f
大都以死刑对遏制犯罪来说是不必要的刑罚、废除死刑是国际潮流等功利主义的理由
. W( l$ X7 L4 |: D6 ?- K( [; m来论证自己的观点0 \& V" f8 ], i5 M2 }5 |4 F
    ?=#_ftn6][6]但是
$ Z7 c. k, s  F; ?; U" K9 q即便是以; u" n' L! T4 }+ O8 t" F& f

: o/ [! c; p, V1 F; B! `! s?=#_ftnref1][1]胡云腾:《存与废――死刑基本理论研究》
& a4 |2 E4 m/ ]' U7 r: _0 Z+ S0 e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6 a6 U/ O: j' a0 X
第207页+ I" L/ L: a+ W! a& x& M

" [) B4 t3 D+ F9 {?=#_ftnref2][2]参见张利民:《关于中国死刑适用的思考》
0 H! e9 S4 l$ H9 h4 w# Y《现代法学》1994年第6期;何秉松:《我国的犯罪趋势、原因与刑事政策(下)》) w& T. F5 E) h# G( C2 n# e
《政法论坛》1989年第6期;赵秉志、肖中华:《论死刑的立法控制》4 r4 {0 d- E& d% @$ y6 p% ]/ F
《中国法学》1994年第6期, _2 v) G" E+ y6 A3 |, U( K6 D
- X; ]2 b8 {- m5 B% H
?=#_ftnref3][3]参见邱兴隆:《死刑的德性》$ |# y  O$ |7 V) _  a
载氏主编:《比较刑法?卷一?死刑专号》% b: B! q2 ^3 ?9 ^  w7 ^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2 h8 ]. s+ R* X% ^$ t4 G第1-15页. Q: N7 g0 R# `% |  K( X

- ]7 A+ s; }: q9 ]% S?=#_ftnref4][4]2002年12月9日--10日
7 }  z2 x. z1 n/ V6 }“死刑问题国际研讨会”在湘潭大学召开. X1 o- r# o8 z2 X% x
这是大陆第一次就死刑问题召开专门的学术研讨会
; i, x9 Y7 b9 A; A6 a! j    之前( f) R) T7 F/ E( ^0 R' x) u
在2001年6月24日--26日
( i0 g; g0 K+ ^! H# H1 J9 g( b& y台湾辅仁大学召开了一次“‘废除死刑’国际学术研讨会”
  f) ^5 Z9 k6 |; f    这应当是死刑废除在中国的肇端
7 g6 l4 F, t) H& h* F
: z. `: z0 }& U, A?=#_ftnref5][5]参见邱兴隆:《刑罚理性导论――刑罚的正当性原论》
  q' e" x$ r' N! w$ V% g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 Q$ B* P% [+ G1 L第119页;邱兴隆:《刑罚理性评论――刑罚的正当性反思》
( g8 p2 V- M$ ~9 F; P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 l0 ~) [9 K) m: C# f) w2 ?& n# [9 R
第138-139页;胡云腾、张金龙、邱兴隆:《生命的呼唤――死刑人道诘》
  s0 |# _/ |( u" m# v《中国律师》1998年第12期;邱兴隆:《从信仰到人权――死刑废纸论的起源》、《国际人权与死刑》2 [  @1 D2 a) `& }
载氏主编:《比较刑法?卷一?死刑专号》7 {# u" M  j& g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z0 w' f( ]( W' I  }
第53-100页
/ f" M3 |' q8 R) c; K/ e9 ^5 I& g    另外# j, a- b( t: l  f/ C: r, h7 @3 H
我们从主编选译的有关死刑的论文中/ ]3 J0 k; M7 [: M5 p8 h. s
也可看到其对死刑与生命权关系的关注
  p5 I' H2 N/ \" [进而看到主编在死刑存废问题上所持的价值根据和哲学基础
  Q4 |! c7 {' S* i4 A不同于一般论者
# u+ B7 S4 I1 ]# m( e    参见雨果?亚当?比多:《生命权与杀人权》
4 V4 H, _, X0 S5 g, A邱兴隆译;约翰?霍华德?约德尔:《死刑:一个基督教的视角》
, b+ v0 R) J- i% V邱兴隆译
# n' m; s0 V4 [4 W: X5 `载同上书
) P8 ?! @. v9 u% n7 _- n5 s第138-158、604-609页; z0 r* C9 E& B) m% b& H
. _& t8 o2 Y2 W' i
?=#_ftnref6][6]胡云腾:《死刑通论》8 `4 D( L* C1 O/ A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 e& A- }! Q' _0 A
第175-176页;郭嘉发:《关于限制死刑的立法思考》
0 n2 \1 o! @& G: M. P《云南法学》1996年第3期;张惠芳:《我国刑法应严格限制死刑适用》/ Z- p! B/ U1 X& M7 B2 z) F9 ]6 Y+ a4 ~
《法学学刊》1996年第4期;邱兴隆、胡云腾、张金龙:《死刑三人谈――中国废除死刑之路》7 i; f5 }! i+ G, N4 Q$ M
《中国律师》1998年第9期;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
$ t& \) t2 R  Y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9 b' I2 Y! ^' r2 h! o) s# p) b
第318-340页6 I* P' o/ {' g8 u

4 I3 ^+ ^4 f  N2 V1 m0 M
0 v; ~! A8 y, n- G6 i& x2 i$ B# z$ n

2 F* ]% ^3 t& ]! n  G
& V0 `( _% W/ \
* x) p6 p  K# T8 @* F9 O/ s% Z4 ?/ K* T' B0 n

0 c, W' Q5 h$ }9 c

banana 发表于 2010-5-26 01: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链接处理下…… 3 @& e6 k; F" U5 f* n
6 L3 v6 {8 ~( {2 r5 @+ q

5 |. Y6 |4 H1 v' h
( h6 U: z8 D4 l; C; E
% [! `4 h7 }7 G! [' R0 j$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华大|华园照片|工作机会|物品交换|华大贴吧|我要表白|禁言帐号|手机论坛|HK ICP备09009564号|广告联系

Copyright 1960-2018 华园论坛-华大论坛 桑梓年华泉州厦门华侨大学论坛-最受华大学生欢迎的校园BBS站!

GMT+8, 2024-11-26 10:41 , Processed in 0.03410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