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林封良:否定性的重探----思想的骚动

[复制链接]
落雪飞花 发表于 2010-5-26 02: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 _! ?& v' b2 B
) f- q- D6 w+ p! n9 B

& ?' j/ i' |$ G8 w% Q/ s 原帖:www.bullog.cn/blogs/dupin/archives/172181.aspx]林封良:否定性的重探----思想的骚动
; v6 I! t8 }6 d9 E) v否定是黑格尔以降的一个古老命题
( ~/ M- P0 o$ g( ?4 `  \" {    勒维纳斯(Levinas)曾在“从逻辑学到现象学”一文中激烈的批评否定有着确认与否认的双重矛盾(Negation is here present in a double form)
& R  n6 q! ^5 h% i( ~因为否定本质上就是通过一种特殊的价值而执行着本质上的确认9 Z0 t8 ^2 w0 g* ]8 ^) ]
它是一种透过确认而否定的双重运动
4 m2 @+ E: a; l/ L因此“任何确认都是一种否定”8 d& e: x* b6 W8 ?2 o. x
    (Levinas)这里9 x6 ^" |* [# W8 s) j* i" s& B
勒维纳斯精准的理解了否定中所前置的确认概念
. F' K# p+ K5 ~3 ~但是值得我们继续提问的是:否定(Negate)是否真的导引了一种前置的主题?否定又是否预设了自己的疆界?或者
& i( m% l4 ]2 Z1 n) e  Y7 ?/ P9 S我们更必须要一再质疑的是这种换置确定而产生的否定是否又是“否定”?而我们又该如而去思索否定?而思索本质的探问难道就不是一种反复抗拒的“否定”?
9 D7 n, d+ b$ t南希(Jean-Luc Nancy)针对黑格尔重新的阅读提供给我们切入Negate的另一种角度
. ?1 x8 _. g" u( j0 F' A# k; R    南希首先认为否定并非包含在一种假设确定价所提供的同一性上) ]# k* Q; t! _; u! |6 P) s) ?
因为
2 |5 H7 J( I& e& @2 h对于黑格尔来说主体并非完全是自我的置入(subject is in no way the self all to itself)7 `) n# X  ^1 y, w: q6 s; d+ V$ B
因为黑格尔清楚的理解这样的置入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 “自我” 无法撤回自我(precede)
0 {% b/ ?* ]! K2 j7 D0 |进而让 “自我” 与主体间形成一种不再通过否定的固着关系
( W, N0 }: f$ D进而让“命名主体被显露在这关系中4 N& I' c2 _- l- c
甚且这主体如何在这象限中建构与解放自己* o# K& w4 G: h8 F2 x" Z% v
并根据在普遍中‘给出’(given)的否定逻辑
$ l9 f% Z" o. O( ]2 W" }6 R+ }    ”所以
$ R2 j$ s! s6 L( l# c" R南希认为否定真正的意涵并非指涉着被给出(be given)5 \9 `5 q  q; V0 ~
而黑格尔所做的就是去观察世界如何去经历自己这种不被给出的关系
) m8 q$ Y0 n5 h. R一种不断变动的无限关系
3 k* l" K4 k% J2 I* R% {! J    故此
) P6 t6 R+ J/ a5 N这里从南希的阅读中我们能够发现的
; V* L! }# O' P! n$ Y所谓的否定也就是对于“给出”“概念”的再次质疑( s5 f! ^, G$ }: l1 W7 {% t0 a8 b
    因为- `/ L1 @0 ^5 ^  E
在德语中概念Begriff一词的动词词源begreifen(明白;理解;领会)还意味着去掳获、去捉住- d! D0 G9 p1 I$ Q) h& G
    在这种“去”的过程中/ p) T/ i! \) V
它有着自我内在的不确定性(restlessness)# ^" n- m9 o5 F5 {+ ?
就是藉由这样的运动过程呈现了世界精神的样态
$ R( @( B: f9 h: a' {    因此
4 A: p, V# Z* J4 T否定并非是寻获自己7 x) A5 q+ O7 x1 [2 I
也不是内置自身
; X2 r" }* ~+ A0 Q& a# O9 Z+ F而是不确定的自我运动
; T! Q3 D, Y6 |2 T' j+ L从南希对于黑格尔的阅读
3 j5 L  ?* W; L; }/ e我们可以察觉“固定概念”所给出的就是一种对于否定的不确定性变动的背叛0 C( F$ f& R8 ]. e
而在这样的“概念”中它企图前置/箝制的正就是否定的确定想象( h$ v( ?. G5 }, o' e" d# q: H
    但是
! C7 c; o  W. b1 H' o6 L7 K该如何理解否定自身的不确定变动(becoming)?在这里南希首先指认出一种通过通道(passage)概念来理解否定变动的姿态
* t$ y# e) ~% D& m; D    南希此处透过通道来理解有限与无绝之间的关系
( g% [* J6 W' h; m他认为有限-无限并不会被一种确定的图像所决定2 y  ?* K$ h4 r) p/ K
它是在自我通道中继续的形式-in-finite
: W& H& N* W. X( S+ G! a因此有限、无限之间的变动真正关系到的是一种生命关系在通道中往来流动的概念(its going,, its coming to pass)9 i4 d2 q) e: W' S2 e0 C8 V
所以这里的通道并非仅是一种僵硬而固定的打开" p# E/ p* J! ~1 W6 p" h0 R: {% d
    不能否认
$ ^1 H. p! D7 K% b这通道似乎隐喻着一种通向与对等的形式
/ K3 b: Q3 ^( h: E' v但是如果这种通道仅是一种A=A和I=I间的反复
9 I6 A6 b6 k% o' I5 [% K那这样的打开其实正意味着对于每个奇点(singularity)的暴戾
( H! Z3 ~. Z& v6 A而这样的打开所企图维系的正是一种赤裸的状态/ ?* m! E; \! w$ C
其呈现的也仅是固着于否定所敲开的那种荒域9 h% U4 P9 r% Y7 [9 c! E
而在此荒域中通道并无存有
9 O2 Y1 v; C+ K' X    因此
; j- t5 |8 w2 P) Q5 H/ d所谓的通道它是一种相互联系的辨证(A= - A间联系于差异间的相互辩证)
2 w: a) f% H( a+ |4 i  {  g它是此与彼(ohter)中间的关系, c% a) V' ]& x$ m( ~6 ?
而透过这种通道的辩证联系它所突显的是赤裸历史开放的灵光乍现
1 H' O" [6 A! o$ C9 s4 b# g* x它并非一种外部所嵌定开放的特殊性
5 G" V  M3 i: P8 a( Z) r) H: ^/ q而是内在于我与他之间就浸透(penetration)的过程8 G6 h/ r  }9 O* n% H- {) X
是对于“在-自我”与“对-自我”的通道
" Q0 g( n* e/ w1 e; |在透过南希对于否定与通道的阅读中我们可以发现
, J: P2 K. h9 r1 g, T就南希而言1 I. |0 x0 X! `* D
所谓的通道与否定并非一种在思索理型(idea)或是持续运动上的方法  z- ^( O" i5 c& D' A6 D
而是藉由这种通道去避免否定概念所形成的巨大暴力
7 R6 M/ P. L. Y% P% g5 b. U3 A  N  t因为通道是一种内在发生的可能! g/ p  b/ L- i( c8 q# |4 ]
它是一种流动、不去阻挡的辩证7 }  ]' f1 j% P: R( B
    尤其
( D% B7 S# q! _7 e7 b经由这与他关系间的通道
) p) t. X- O- f& N3 B不仅让辩证可以继续、更能让其辩证可以延展
: q; f5 a$ D: x- N9 n6 t# X甚至再一次使得否定的暴力在其执念的打开中因为通道的流动而可以稍歇
7 B( R, g, `* @8 O4 v3 h  B甚至会让其动力有安顿的可能) E( r( c% H+ S4 a' N- c% _
    于是# {6 i0 o* N+ d3 P9 Y5 L. f/ M8 q
在这里超越、扬弃、否定它是一种内在而不断发生的姿态9 |7 c) Z! A( n
它透过通道开放、重新定义、重新对待(retreat、precede)
  p  W6 E6 x, H3 e/ I! u8 V进而获得了与他者之间的联系
3 c) R" v4 A! v, e% w0 r而这样的关系并非是一种线性而固定的前进! e# Z4 L/ J) r% \0 O
更不是另一次确定的否定所能掌握' ~0 F2 \' U8 x1 g

0 Z! Q: D! D! e但是
& ^( Q8 j1 X% |9 m5 Z. L值得注意的是+ a8 W  R- a' j  N, P. C
在南希对于黑格的阅读中( z; v5 ]7 e# X" ^. W6 J5 a
他透过浸透、感觉与欲望内在的骚动企图进一步推进的确是:我们([imgwww.bullog.cn/blogs/dupin/files/dp20070326.2jpg-3179.jpg[/img]we;通道)内在差异涌现的可能
) k' y: @# Y. G1 w4 R! l    然而“我们”是谁?尤其
5 E# M) R. Z3 V# G# V  s在立即忽略其内在骚动的样貌中* o) n8 N. B7 w0 F$ j% X
“我们”似乎总可以透过某种便利否定而宣称打开的方式而代换着各种不同的联立方程
, i8 d* u4 T+ X, y- V    它可以是“我们”-“政治”、“民主”、“国家”、“民族”、“族群”、“种族”、“乡土”的平等移植转换
# o4 e" Q# P) m/ b" d    巴岱伊(Bataille)就曾经透过一种“否定─复返”(negation and return) 的双重结构来解释种种立即否定的暴力形式
/ ~2 s7 e( g" w, d- ~    巴岱伊认为这种双重运动是透过立即的否认而来
2 M6 C3 F; D- B; o+ g5 r" K" j$ |4 w7 [在其透过否认其内在反复繁杂的过程中
+ d- B$ G4 J% C/ Q; X+ i& A/ P随即而来的第二层运动(second moment)立即展开6 W$ @! g+ p" P2 ]9 |1 j! g+ K7 I& n
而这样的展开更结构着另一次形式的固定化
" R" N/ d" M. S  K8 g) w而执行着贱斥与排除的运动
" H% T0 e: Y6 `$ D    (Bataille
/ {" a! H' W- Z  L/ g“Cleanliness Prohibitions and Self-Creation”, w3 z. O- X0 Q4 T
The Accursed Share+ _5 g3 B7 v, Y6 ?9 U
77-78)
" z7 [' g* M8 L0 T: b4 C而这样的姿态
. U" j: p/ P1 U4 ~我们似乎可以在卡尔?施密特(Carl Schmitt)的姿态中反复的理解' u6 ^; s. H2 W1 c0 P& j2 ]' `
    施密特在《政治的概念》一书中曾经清楚的界定了国家的意涵9 {! X: V5 N  ?9 q
他说
) L# L. d+ a# e" M+ v“国家的概念以政治的概念为前提”0 |- |, z# F9 U) d! d, ^
    此处
- q0 y( D% ?$ O5 h# x$ X7 A! C( P施密特有趣的将国家形式的“概念”确认的指派到对于政治的理解上
1 \; T( M" d2 p' ~$ Q3 W3 L0 O    并且通过这样的逻辑2 w  w+ m  @# ]& x5 K
其根本所暗示的是国家仅是一种“政治”性本质的集合9 g0 _& w" E9 V' }
    不能否认
. z# H. E+ z( A! X$ G政治最根本的意涵也就是生存可能发生之处' k( N" h6 c' E' @/ Y
    但是# [/ y0 _) C  a8 [2 [- `; f
对于这样的生存之处施密特却又再一次的指认了其“政治的核心并非绝对的敌对关系: Q7 h, K# [5 V
而是区分敌友+ d5 q  N1 R) T& ^
并以此二者(敌与友)为前提
- x' s" ^7 n! J" i, R" b    ”也因此
' T7 b0 }0 x: |& R在敌友的划分中最为根本所指涉的也就是对于“某些生存方面的迥异
" ?1 b( ^; H) w在极端的情况下便可能和他产生冲突
6 O4 r! C0 W9 \4 X3 x8 t# T    ”
2 X0 F) J# i; a% U9 y( U9 R! A就从这简短的摘录中
, r' G4 D6 p. N" Z  F4 u我们似乎闻到了勒维纳斯对于确定否定所产制征召的间的暴力5 ]' F# [- U/ y5 E. b6 R& ~
我们同时也见识到了巴岱伊所焦虑立即否定而取消存有而形塑对立的恐怖耗费
4 E2 n; h7 u9 \' L& v! ^0 P  h    然而
* c3 Y2 q, }- K- E这就竟是怎样的-政治的“概念”?这样是怎样对于“我们”(区分敌友)自身的指派?
' b8 A/ p7 b" k: K" J7 T但是3 A+ G4 }# ?5 Q$ O" i( u0 u/ B
概念(concept;或掳获grasp)- @* Z' Z& h+ s* e9 |% |
就侬曦对于黑格尔的阅读
' Y  q- Y) c) t: Q. e它是一种自身思想活动的形式0 ?3 g# o* [0 H' h( x$ M$ \
而活动本身并不会被维系在一种“完成”(work)概念般的姿态
; [5 A9 h0 b& o因为活动总一种离开
; G9 F* g) B! G' T+ K- q一种对于原先形式否定的再出发7 \' ?  I7 O6 E& ~1 g/ |# Z
所以概念思想本身总是与他者意外的遭遇
7 _( u. Z' t, A, z% r$ O而总不会是我的(mine)掳获/ N: b) u; s* d8 p6 I
    )也因此4 P# b, O! }% n, Z7 D; d* J7 x6 x4 D/ X
“我们”透过这样的“概念”所进行的也仅是一种不断邻近(near)的过程
' J0 l6 \( q: |9 t它是一种“生存(birth)运动与摆渡(passing away)”的过程
' t* z& x2 Q. n它是种对于信道的知识
, V$ G9 O  B3 m5 Q; [5 l但不是客体的通道
: y/ c6 D$ L- _而是主体自身的通道(it is passage itself)
' c! \( H4 C3 T$ t$ E% u8 `  s' X# r: x' |    这也就是说
1 j3 Y6 X* |' z9 H1 M& B相对于施密特对于敌友、国家、概念确定的否定
0 e/ L8 G) A3 R* d9 E3 |9 C7 f* c! m    此处1 e! A1 N0 p  H5 Y' v7 w
南希所思索的通道、骚动、概念、我们
$ x" _  ^7 Z2 @* `4 |- L4 E它总隐含着一种贴近于存有论(onto-logy)的阅读
" a: ~0 x7 ^1 o0 f    海德格就曾经透过希腊文的考证而重新理解存有的概念
8 _9 Z) E+ [" h: z; k2 E1 V4 }    海德格发现在希腊文中的“存有来自印度日耳曼语系" N: D7 E- w5 Q. Z  T$ V5 d) f
而印度日耳曼语系中的“存有”有如下几种含义:一、“生活: a* `6 H) O! `- q- v" L# @) E
生者
3 j. [1 y/ \" ?" x由其自身来、立于自身中又走又停者:本真常住者”;二、“起来6 h$ B6 m8 H# c! h
起作用
7 o' @& j0 [; }3 _* v由其自身来站立并停留”;三、“持续为当今  M: C0 `0 W4 l. ]) Q$ o' l, l
在与不在场”
5 a- D7 m& m5 v    因此
$ D9 ^- G' ]3 l6 b透过这样的理解
$ x1 j; z1 K" q4 a  Y9 K: Y我们可以激进的说:通道(passage)、骚动(restlessness)就是存有论(onto-logy)最为核心的意涵
) x. a$ W! _/ z: l    这也就意味着
( ]1 ^  c$ F3 Q- N透过通道骚动的触动
! E& K" Z8 H% c; }( g/ K它所进行的是不断触动、感受-碰触、离开0 G2 d. h. u; f! d2 Y
张开、闭合的内在有限性的无限发生: I, Y9 L0 y' H; l4 g/ T, k3 {
进而在其反复的运动与自我物质性的触动中& W- J+ r0 k8 }" f  {# {! L
离开与拒绝了一种抽象形式(施密特式的)的否定架构与定义
& d6 U( p  c* E4 j: p- j! }! r; k
0 `* ]; ?" T) f* O+ w5 x但是
5 ?3 {3 r( Z( ~+ q0 K在阅读南希的过程中总无法舍弃对于施密特的相对参照3 U( I8 ]- c% J- h) s
    如果
! m7 e8 v& Q4 y. h4 H3 H8 P我们愿意的话1 T3 t1 U3 C$ _, G" e$ W
我们可以发现施密特与南希对于黑格尔的阅读正是一体的两面- U2 G5 n6 D8 v! D" g" M- S3 s, J
而对于南希自我的矛盾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最为天真的认识可以被表现为最为深刻的思索
) x( E( z9 D1 m3 a5 T2 t5 n2 \. q2 J/ o    ”(the most naive knowing can behave like the most speculative)进而一再忽视了另一种绝对命令式的黑格尔式的理型结构正在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实现/ d6 I% h' ^( ~9 |5 o2 A5 o' q0 a9 I
    这些实践不仅存在于施密特对于敌我存有否定的区分9 d# m/ _" l: x  B
它更以某种变异的姿态而渗透再侬曦所谓的通道与骚动之中
) u; S3 e) H: b甚是再一次执行的对于通过仪式(rite of passage)所界定的区分关卡
2 _; [' \1 t% z4 r3 F0 D) e; r* n% e而统摄着内与外疆界的隔离+ b6 z9 |* r# H3 D. ?
    Baliba 就曾经透过/通过(pass/ through)的命题(或许
+ ~% e( O  L8 V/ v% U9 N5 u- d- m正就是那立即开放的否定); _+ `3 m# e( `3 z6 s6 a$ g7 \: T
而再一揭示了通过背后所隐喻悖论8 |  z6 v3 J3 w8 t  I% W
因为在通过与不断通过的进程中
" g( t, \6 b; c) g  r! S总不能拒绝再其去仔细思考在国际资本、跨国移工8 Q: [  Y! L7 i9 {. f' v  L- o
外籍新娘的流动过程中
5 H( P& |$ p' R究竟是谁通过?而究竟是谁被通过?而究竟又谁应该生存于这通过之中?而这种通过难道就不是再一次残酷地景的执行?-生活于边界是极为困难的
9 ~+ E. `# ^, E/ c  J但是与成为一种边界者这根本不算什么
0 Y/ }) @5 q9 g& w   
* I6 O) q, R; S  ^5 C& F/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华大|华园照片|工作机会|物品交换|华大贴吧|我要表白|禁言帐号|手机论坛|HK ICP备09009564号|广告联系

Copyright 1960-2018 华园论坛-华大论坛 桑梓年华泉州厦门华侨大学论坛-最受华大学生欢迎的校园BBS站!

GMT+8, 2025-4-2 10:46 , Processed in 0.03607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