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怎样认识所谓“普世价值”

  [复制链接]
brand 发表于 2010-5-26 02: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5 h5 A% b$ w% v/ I0 N: ]5 l. q& v: Z& H1 y. {
9 y" V- l! a, ]3 J; R" s
当下
' P% j3 q8 f6 ^; `, J5 ^  u“普世价值”之说渐见流行
4 i; @5 A9 u* k& [9 L    一些人或宣扬西方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
- w. P5 E0 J1 u! _或赞颂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4 z, d4 P8 w0 w( V# _
或把所谓儒家经典中的“圣心王意”、“天道性理”奉为“普世价值”
* {& t  s& F; k! s9 }1 k    既然是“普世价值”
! S  B! z1 Y2 L似乎就符合世间一切人的利益% _) u' U' w. y' x4 [) g/ M) [6 ~
凡是世人都应趋而奉之' D0 q+ z1 F1 k+ D: [9 C' q
不会说“不”了9 L. |% j/ ~3 h6 U, E3 T
    这就不免使人有些神秘感6 u. x3 H4 X0 R2 p; g. J
    更有趣的是  b7 Q4 B3 ~$ J; v1 V
有的人一面把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内容说成是“普世价值”
7 H+ N0 `# Z5 Z, F2 N* z一面又把所谓“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  L$ o7 u& p* H# u/ H: W- D" \
叫人摸不着头脑+ N( P% c% G4 i3 I- g! c" z6 O
    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分析讨论
2 v! H0 m( k# n7 k2 g# I( V     
1 u6 b  C6 z8 z+ h. \
: c( z' ~0 H5 E# k
$ t& y3 e  e+ o& M3 E  一: R! t2 w# r; n/ }+ P0 y
  为了深入地认识问题& R" p$ g* w( x6 J) A
阐明我们在“普世价值”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为什么在历史领域不应侈谈“普世价值”) |/ `6 f- F5 O  U
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讨论
- b& @5 f0 `$ V/ c" f3 P! f  为此
- C  f1 G! b  n  s' Z& V- `+ k我们要回顾和援引恩格斯对于杜林“永恒道德”论的分析批判
+ d& w) x: M8 }  杜林是一个先验主义者和形而上学者$ Y" K: |) C/ X( s$ ^: v
    他为了鼓吹人类历史领域也存在“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4 W/ R9 D9 ]. }; p- e
先确定了他的道德观和正义观适用于一切世界
2 x# i4 {0 c4 @! I( p认为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
2 J( k8 C4 L: j9 x( ~  V而且不容许“对这些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 ~* @3 Z$ u* |# Q' G
    他的道德论就是这种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
: t) J% O& g6 U/ D, F7 P! e    如果用今天有的人的语言
: y: Q! d/ V1 Z7 C/ S9 P* h5 Z$ Y这些原则显然也就是“普世价值”了
. G* N; q+ `# d    对这种“永恒道德”论
1 u0 m2 P. a- ?, C) v, S: T恩格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 X5 g& R- e6 j8 y* V  首先7 G, z  {. |# }& w- [1 z
恩格斯指出道德是具有历史性的
6 ?0 C5 S- [, {2 \( F6 \% L& U    人们的道德观念因历史时代、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更
5 y( \3 y+ H9 G    就拿道德领域被认为具有绝对意义的善恶来说
9 ~1 F. b6 \5 j6 l0 n( d其对立就是“在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中运动”
4 P- f* P: @- Y* F. j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
% s' z, b3 t- q7 ?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 L2 e/ r3 H' d0 d
    因此
' F, `0 x3 z8 [/ ~) @9 r$ f不存在超历史的适合于一切民族和时代的善恶观念7 _7 C, H6 s2 v/ T4 q& I& s
  其次
( o: b: ?" C0 i7 D2 s0 s恩格斯指出( L2 R: r, ^4 \' a- _$ ~
在阶级产生以后2 a, I4 N0 S& X& u9 x
道德又具有阶级性
4 F) q$ W( ], e" X3 I    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  f% n, i6 N  S! W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
1 C' g. d/ \* [  t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
0 V: c/ J. G$ `/ r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O. p3 `* e4 m' Q$ w% P) K4 E
    ”因此
) b1 A8 \0 t. U. b, Q( i, C, O& y不存在超阶级的、对各阶级都“绝对适用”的道德
; k3 G$ q6 ]! I# O* @7 l# N1 I2 d. ^    与此同时' f6 L6 P. o2 n
恩格斯还分析了不同阶级的道德论中的某种共性和不同社会形态中某种共同的道德戒律的问题
- Y. I: r0 f! g* Z: S指出由于“有共同的历史背景”
2 u+ e2 z! z) W4 a# n3 b/ ?  L$ `不同阶级的道德论还是有一些共同的东西的
) l# z2 J6 t' b, q0 y    但归根到底4 i" C* m7 o& ^  K5 \  v
人们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的
: e/ i( x4 t. T/ q: h所以各个阶级“都各有自己特殊的道德”
; S6 C8 g( g6 I9 R    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相似或限制
# G, u! X% y; W/ }不同的社会里也会有大致相同的道德论/ m0 c" I, e0 V2 \$ b
但这绝不意味着“永恒道德”的存在
0 N0 Z3 e; y  `- H    从动产的私有制发展起来的时候起  s7 y/ z* u; D! Q# @
在一切存在着这种私有制的社会里4 a+ f3 l8 P$ w7 [8 ~. \
道德戒律一定是共同的:切勿偷盗6 F# r! L1 x3 O% N$ W3 t! A4 ?
    但是9 g  t# D* T8 o6 S: j# _/ E2 B( x
在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阶级
0 w& d7 _: J! j4 Q3 x从而“在偷盗动机已被消除的社会里”
2 l' j7 Q7 F. V3 [, N如果有人把“切勿偷盗”宣布为道德原则
6 Q+ s% B* J5 e: r, l% l就只会遭到嘲笑了
+ m6 R  U' l: E  Z  @  所以' M+ J3 r/ k; l3 s3 d7 R
恩格斯说:“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 R! }# p9 e9 t1 P8 [
这种企图的借口是% P: {1 m7 |/ h6 N6 I: v/ N6 m
道德的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
' t5 X, @0 r5 x: j3 W' p    相反地
! X$ f6 j7 i  H* w$ Q8 I我们断定2 f/ n: C, y) s% S
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 M2 z$ L( W# P! W, @4 D! G# D$ I    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 R: p3 N3 x6 A( E) w" e
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 b6 K4 A- Y! P7 j* u# e7 l! _
    ”他指出/ z. w! D' C9 V: `- ~
在历史发展中
3 |0 x) z4 c5 ^$ c6 n道德方面“总的说是有过进步的
' v5 J  [! ]4 ?3 k4 @6 ^    但是我们还没有越出阶级道德2 B0 }' o$ J. ?, c1 Y) z) ?
    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
+ g1 p1 D) P% h$ H( o8 z4 N* ?3 J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 s( P. M' Q# z0 G
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 i: S3 U: Z  W2 y5 n" k2 S) d) N    ”( z# U1 j! `% s4 k' p. q2 _
  之所以较多地回顾和援引恩格斯对于杜林“永恒道德”论的剖析, H* u# @. z+ k
是因为这里直接涉及对所谓存在具有“绝对适用性”的道德原则的评析
+ ]5 s; [  j" S4 G) }# V    杜林鼓吹“永恒道德”论的借口! j" S- c. _: \1 P, W- b. k  i) G
就是认为存在着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道德原则
6 P3 s+ r6 q5 p- {6 h! e即类似于今天一些人所说的历史和道德领域里的“普世价值”
" u9 c2 p' G* J3 f) `( a    因此可以认为
0 v# u+ }# P" Q: a9 l$ o0 w& |* ]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于杜林“永恒道德”论的深入剖析
  j) h% l& [2 Q' m* q' }实际上也为我们今天看待“普世价值”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
& c: A* U% u9 B3 ^% k    由此
) ~# f# ^* a1 A; `$ E也可以进而形成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8 y$ {; K" U* M2 w- L" Z/ s8 n
  1.在历史和道德领域不存在“普世价值”& t3 P+ J/ S% c: g% S5 u
侈谈“普世价值”是没有根据、也站不住脚的6 C4 _; V9 t! Z+ d/ E4 l# ?
  既然前面的剖析已经说明
; s3 \, b; w/ r7 s8 b不存在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道德原则和“永恒道德”
) P+ _+ k& N3 y& f$ H9 B其逻辑的结论就是5 p* B$ R; S0 J! n3 J& ~" h
这个领域并不存在“普世价值”1 X# y' p: L8 S; o. g% S/ q9 d
    或者换个角度来说
2 x% `; T0 Q/ H价值观与道德观具有同一的一面/ P2 G8 Z+ B+ |" i
相互贯通、相互制约4 O  T; u3 c* M9 L6 g4 J" [- O
因而价值观如同道德观一样也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 v  ^: l( {1 T; F' P3 l    历史发展中不同阶级的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各不相同
& k/ k9 t5 P( L7 Y* Y以至相互对立6 e+ E# [& @( b. k# |
    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
: d$ l# H6 G9 B: F" J超历史、超阶级的“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7 I6 T9 |( S& T5 Z. i2 H  V6 x, ^
    何况
- j. g7 r* i) m& ?- ?0 h8 V" l3 B* Q: i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 l/ x5 K+ H) N; A
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具体人性
4 a3 W* p' U" M9 |而没有超历史、超阶级的抽象的“永恒”的“普遍人性”
/ A1 Q6 E- E9 p$ S( v又何来作为这种“普遍人性”的价值取向和观念表现的“普世价值”呢?
9 Z. r' n1 ~' O; \  诚然
1 K0 O4 u5 ]1 H% H) M6 W; F, @$ n  |当年资产阶级作为“第三等级”的首领" O1 h! M  S# V, e) p- H9 `
在同封建贵族的斗争中提出的自由、平等、正义、人权的价值观
& A/ W* E# }7 z! `不仅代表本阶级的利益
' o$ a# l6 h4 W4 A. O3 u也代表当时劳动阶级的利益
2 @7 W/ T* j: z" p$ S) C5 S    这种状况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资产阶级在当时处于历史发展中进步阶级的地位造成的0 x% Y* ~9 @  W7 V( G$ p
    尽管如此
# F  l6 N, l2 O  s0 z资产阶级从它产生的时候起
  W% E0 Y0 J( L! _6 C同自己的对立物的矛盾冲突和不同的价值诉求就存在了
8 M1 V( ^+ o5 P# q: j    所以1 r: N- Q& p' V
“虽然总的说来/ Q) B3 `5 `7 a3 B
资产阶级在和贵族斗争时有权认为自己同时代表当时的各个劳动阶级的利益
% q. ~" [+ N: G& n2 }但是在每一个大的资产阶级运动中都爆发过作为现代无产阶级的多少发展了的先驱者的那个阶级的独立运动
  M+ R7 t5 ]! r% s# N! o0 }& I+ \    ”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 `# m" {8 f$ m
更表明了其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3 `/ V4 `! N0 d. S9 `, B8 w0 w
被宣布为主要的人权之一的则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 A0 A8 A+ N8 N. R
  2.对于在“普世价值”旗号下宣扬的价值观
% }, I" m  `2 `* k应当进行历史的、阶级的分析
! G5 y& @8 S9 k  _7 ^  这是承认价值观、道德观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的必然要求
! ^! e0 S2 X3 W" O    只有这样% d( c* O$ f2 d- s
才能认清它的实质
1 J- `6 [! l) n8 E% U" K给予其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评价
) y4 g  L7 M) B/ O* s( m/ n& Y' ~    我们以民主问题为例5 A: i3 y2 T. H0 L
    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和阶级统治的形式
4 P& k1 \  a) l' ~6 l/ k6 ?+ u) G    不能只看到在不同社会制度下都可采用的某些具体形式和做法
6 s) j' n' l4 M/ Z9 j而忘却了事物的本质
' |: h. x: \' r! G    事实上* _$ w% @" i2 O; b5 |! R8 W5 A9 I
从来就没有什么“一般民主”、“纯粹民主”、“普世民主”
& z6 {2 j/ H5 I* G有的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阶级的民主
  ~+ `7 z) e) H7 [    所谓“一般民主”、“普世民主”等等; o7 h( T* H7 O! O: W
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士用来掩盖民主的阶级性质、借以欺骗群众和输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及社会制度的一种策略3 z6 x8 U: d& ?
  所以
/ f+ r" R/ s2 H; e# w9 G2 u0 `" I在民主问题上3 O( L6 x1 ~& d7 ]
邓小平一面指出7 u! [" Z% ~4 Z- l  b  g2 M
在发扬民主方面我们在“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
& k  D2 q  ?% E5 {# e要把发扬民主作为“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一面又指出' N. s) H- o6 n) q+ G  ?" D
要看到“还有公然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和××××××领导的所谓‘民主派’”) E* q- B0 p* m; }* N! r5 `
“对这些所谓‘民主派’的总的倾向和真正目的是什么4 e' \/ ?. w2 f7 M5 n% d+ y+ f. w+ e
一定要认识清楚
, H0 E( p5 K9 |; `. V不要天真
* v) i7 [1 n1 A. ]    ”他告诫:“我们在宣传民主的时候$ [% M0 f5 y3 R* |; |2 q: j
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9 K: N# n. J" m) p: D7 w+ J1 a. P( ]
一定要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
! J& X5 m) t9 w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r3 N7 U6 }# m! s# G# ?  R
    ”进入新时期以来7 G+ q/ u$ |2 c* B' q- a" L" T& A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i# X" g8 ]7 }/ _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q% X& K# @9 ?+ S- L) D8 p* g
强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 H, p+ n; I) G* M7 q( t1 m- t7 [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L2 }$ x3 x9 S4 ^8 s  f' {5 `
    其根本精神
8 L  c) p- u- n0 j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7 r' `: b7 N( z$ _# c
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政治法律制度保证8 ~  V, T6 E6 \; j3 m- d5 C
    这里鲜明地体现了在民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 S. d6 m0 p1 [; ~# ]& Z5 z) b并非所谓追求“普世价值”# B- D# ~" ^. U8 u/ G8 l9 n
  3.不侈谈“普世价值”5 v% Y' b! w# A  a, k' K
又要在实践中通过扬弃吸收历史上和外国有进步作用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有益内容
$ y- G2 T+ }) z1 @; e  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虽然归根到底是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的产物0 j# B1 f' R7 f% d- Z; o( I
但首先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
! l" i5 _% Y) P; N. F3 I    因此! f- ]" @5 g/ E$ y' P
我们既否定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永恒道德”、“普世价值”
9 S, b0 A7 O2 e; S/ O认为对于道德传统、伦理文化应当进行历史的、阶级的分析
) U/ j/ l* V, L4 q8 C又强调必须立足于今天新的时代实践
3 g( k. f! H) |7 C8 S$ ^通过扬弃、吸收外国文明优秀成果
1 O" m) z, W' ?2 q3 [3 D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 z9 [% m# ^0 s
  对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对伦理文化的扬弃' X. V1 _, w2 I8 o
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 c, x' C+ I4 C* J2 f    总的来说
+ G8 Q/ k' }' s+ @/ n3 Y* X就是要看它对于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
( _2 Q6 G+ u3 o* z把批判、继承、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 Y6 k  z9 r0 f. R' ?/ o
从而立足于新的时代实践
. c: d! T* m% ?" W推动传统从旧质向新质转化- ^! J7 t; f, T4 R
实现对古代优良传统的批判继承与超越% y. ]' ~: ]$ Y! E, M( O  W( c2 m7 I: W
使之适合今天的历史发展和中国人民今天的实际需要
7 x" ^& ~+ d" f7 ?0 `6 l    就对中国历史长期发生影响的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而言7 K2 Y. h7 u! z0 ~! ?6 T+ q
孔子以“仁爱”释仁
, V3 R* G4 e# W# x3 K表现了一种宽大的胸襟和道德境界;但他又把“仁”和“礼”相联系" s" J; B# @. O( d8 m# p3 Y- G. _! Y8 L, q/ n
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4 v. |/ @! e, B, ?: P- a$ S" Q    这表明“仁”的基本含义是要求通过约束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3 Z3 {9 S# Z3 H, X3 [1 ]$ B( @
来维系旧有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j, S; K" H- A2 y3 U3 ^2 h, }4 w. L* c
    这种伦理观念是同中国封建社会发生、发展的一定时期相适应的
' u: w! g' \7 z0 r! x# [因而在历史上有过进步作用1 M: t  |' B! s  P, c
    但即使如此
! u+ j, H' ?" A$ M- y& P% \在封建制度下3 `6 c# C3 O# R8 e
这种“仁爱”学说也不能不同它的实践严重脱节8 x4 W0 c2 ?1 L8 n; Y7 ~( a- c. k
    剥削者的“己所不欲”6 w7 u! Q1 q1 }' R' o
是不可能不施于劳动人民的
. S& t& j$ Z' N! Q3 r    当阶级对抗激化时+ o, A  E$ L8 Q$ i
这种学说就更显示出虚伪性和欺骗性来了
- P6 A. d$ a( R* }; l. o    中国××××××人在革命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它进行检查时
7 m3 W" j% R" U9 Z; V' I6 c% g! H就发现孔子的“仁”“是仁于统治者一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6 k9 p0 e5 W/ k# f
因而对于“孔子的这类道德范畴
- P, c' L3 Q; X6 |( L$ d/ Q6 u应给以历史的唯物论的批判
3 B! ~5 _+ z# r: F将其放在恰当的位置”
# V4 u' G/ ^7 i' D! K( M9 c9 D  “将其放在恰当的位置”
& n7 K: y7 q& }就是要尊重历史的发展
& c0 v# X$ R0 O* C# }& V. M+ _* H: Z既反对全盘抛弃的历史虚无主义
& C( I! m0 @- M: B0 P" h& s; D又反对全盘吸收的文化保守主义6 n! h3 W6 C0 F$ a, S$ ?9 H& N
努力在批判继承中实现创新3 i, }3 H: @6 h2 M+ O6 u
    正是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
0 s! ]$ ?9 n6 q7 o在对古代文化传统的扬弃中
; ~+ w3 U9 m" K' ?毛泽东对古代的伦理观念“仁”进行了改造( S/ k- t3 {6 s3 v& b
赋予了它新的内涵8 ~* P; i- K7 K/ V( F+ |& l1 b2 L
并吸收了古代“民本”思想的有益内容: s: z; i* q$ g
进而依据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8 @) J8 `/ s$ o/ [2 p" t7 U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崭新的伦理观
$ Y2 m6 W: v6 q在党的长期奋斗中形成了“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5 o7 f0 Q2 N6 B, _$ l5 {. @
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的优良传统# k) b& s* s% t5 \
    这是在扬弃中融批判、继承、创新于一体的光辉范例
9 F8 ^* ~) G# Q/ U: l
0 ]- {9 k9 V' K8 }  \0 [3 z  我们讨论“普世价值”问题的意义
. m; R9 c& _% T: g' u在于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4 D# p) \4 e. n+ n) U/ g
廓清在这个问题上的迷雾
! @% ?/ t5 I- w1 v  |确立起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3 Q1 ^: |9 q- ?: A9 A* S
以有助于更好地揭露在“普世价值”外衣包裹下的错误思潮的实质; R8 A; T: K0 ~1 w
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 ]( S/ E5 D8 T3 {& a0 c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_! b& r( W9 R9 w# s8 e    为此
3 Y) M; |! _7 b" y9 A必须指出以下几点# f+ S: Z" R: v) D( T
: t& I9 _' q1 \' J" }  R
  1.宣扬“普世价值”的典型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指向性$ B# b4 T- E7 Y2 A' E9 j4 i7 o
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 {' k! J' C5 d" Z- f. u) q. E    我们的同志不应把“普世价值”当作时髦的用语2 g) B: h7 r3 |* ?% Z+ R5 b
随声附和
1 a; C) v2 n$ L) o1 f$ z1 L     
0 j2 P9 C, L0 S# G9 d% c( ~0 E: R$ P. k" [# R# E  i+ {4 {0 S
  鼓吹西方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的实质
5 G; Q2 B: |  o* `; y, J以及为什么我们应当拒绝把它那一套所谓“普世”的“民主”、“自由”、“人权”强加给我们的图谋
& c$ Z+ q1 {# ?8 q! j而坚持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0 ?  c* |5 u5 B% d* B7 {3 D
已大体如前所述
4 i- `& ^4 [1 ~, I8 {    还有人把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的私有化和非调控化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推崇为“普世价值”
0 Y3 w8 [7 s8 s; i8 z3 S7 I    近几年来0 Y8 p. l+ S! P0 F' H1 K% Q1 ?! Y* O
宣扬“普世价值”的舆论比较集中在民主、自由、人权和私有化等问题上
& N2 K6 T! W1 O/ R3 f  U- [这不是偶然的
3 B! d9 N% O0 f3 M7 I& {/ p    在我们坚持通过改革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
# b+ h+ n  t0 G2 w3 \% g+ v这是国内外某些势力打着“普世”旗号* [. @) H% r6 \
把他们那一套全盘西化的主张和要求塞给我们
5 }5 Z# K( u; p. d' @* w1 m" t. v企图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手段
- Y: t2 J3 b/ n( [6 b    有人声称:“市场经济容纳不了四项基本原则”1 P$ R/ }3 {7 x/ q) [( @# d3 i
因为“市场经济是统一的”
7 K$ g3 q9 G, t0 \“各国都必须按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规则去行事”8 u% \2 Q# Y0 U3 n4 x; B5 a
“什么又要改革开放
. G# K% j, i$ E1 w6 C又要四个坚持啊”
' |0 {6 S. }* G& j" C+ o“这些都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统一要求”;并声言:“要实现现代化7 I6 ^; ?$ s( l, `- O7 T* f
就要西化6 |7 S" \9 `7 N1 C8 e; S$ o
就是要实行西方那一套
  V( e  |9 F) J1 `" R7 q    ”这里虽然没有“普世价值”的用语
3 V5 |7 \- l0 }' [# b/ b4 t但其逻辑正是借把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奉为“普世价值”而企图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x/ t. s0 \. t
借把全盘西化奉为“普世价值”而企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 z! T5 u/ K* P. F3 x3 Q1 [. ]3 m
    这里触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方向问题
% o$ Y% l& I& W  z    这也使我们进一步看到:国内外某些人宣扬的“普世价值”说5 {; U- o1 o0 W4 J
具有极大的政治尖锐性
) g) U; g* R3 k8 m4 L, b4 Z    我们的同志自然不应把“普世价值”当做时髦用语随声附和$ O$ x$ d/ u8 o  S
    有的文章把党的十七大强调的解放思想解读为“我们应该追求‘普世价值’”;有的把党的文件中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1 `' A& ?. v# I& r% q
以及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等1 ~+ E4 n% N6 |% H
都随心所欲地解释为所谓选择了“普世价值”;有的甚至说“普世价值不应成为迁就民族特色的祭品”
, e$ V) J6 A8 T4 S5 |0 J" R2 X要转向“普世价值体系”、“拥抱普世价值”: i9 N5 t7 o' H1 _% J
    这是一种混乱而错误的观念
' w' X, r) X3 I6 G5 T- Q是同党的基本理论相悖的
. k5 C) I* k. r! I0 [也是违背十七大精神的7 I/ W  G1 w, s8 h) T9 y9 |
    我们要注意同用“普世价值体系”取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倾向划清界限9 t: a9 A/ X( V% f4 x' C! u
  2.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4 \8 D. j: Q& x( E' K- k# M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7 X# l4 e+ I7 u0 f9 [6 k
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同时& ^2 C3 @2 l: i% ?8 d+ v* W
还必须注意那种把“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的主张和倾向- Z- a  z9 n& v: B( D* ^  z
认清它的严重危害
/ i  H5 p; G) J! T清除它的影响8 K3 Y/ a: |9 C
  所谓“淡化意识形态”或“去意识形态化”
+ Z) n. J; o# C是一种国际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潮
: |0 t' W4 L  B0 z3 `" J0 U5 r其哲学基础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人性论
9 s% e0 T; F" E/ k6 H8 S    由此出发, Q8 y/ @0 E3 g# D; s* a4 U5 H
必然否定、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
8 s2 ^: y, b; B) _5 d用抽象的“共同人性”、“人类本性”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f' @3 |4 o& x$ }
    从而' a5 _% B# u6 R  U
也就把否定阶级分析的所谓“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奉作“普世价值”
5 K7 u* d4 Q% Y6 q- [5 q7 v  这种观点无疑是很虚伪的5 x2 b: p  y2 b+ Q& b
    因为“淡化”也好* t: M- s. g* w5 T
“去”也好
. t/ d" h. X  W! R6 ]% d7 O它要“淡化”和“去”的只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 I7 V1 k4 s0 q& |/ b. @  ]/ h. y$ k并不“去”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 L# u) k) o1 u& `+ V    但是
) W4 {: u9 s) V5 d& a! J( z" G7 [6 w& L由于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能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等原因# O, }4 i+ W0 d
崇尚“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在一定范围内较为广泛地存在着: u( r3 `2 z- c* n5 A1 n
并由于抽象人道主义和“告别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出现而得到加强) H# }, h5 b! M, ~, d
    这种“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的倾向较之前面剖析的在“普世价值”外衣下的错误思潮/ E' D# _* w' }2 ^( l
是从否定马克思主义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论的层面上提出的问题
! m) H# d# A$ `& F: Q" X  n    从这一点来说
) v1 L& k- C1 E/ m  V5 q. i5 {# d  R有其特殊的危害性+ {) ]% H. S7 R$ m
    这种倾向的蔓延
( u# X* }4 K0 ^9 z4 f将会严重危害党对意识形态领导的主动权, V  ~% _+ g/ T8 L
严重危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1 E, E, C6 a# [4 c' l: Q
也将严重危害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4 O& i- F6 p, D
    它会对青年学生的成长产生双重不良效应:一方面: a. A/ g0 L: \2 J% C
由于崇尚“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 M# x3 L, q3 G# f* ]
会大大削弱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另一方面3 [$ T: M( \) S( f: y: F
也由于崇尚“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
7 |+ k& O) {: }; L6 A! K青年学生会对各种渠道来的错误思潮缺乏必要的戒备和鉴别力
7 Q( @1 x$ g6 a. U2 K$ Q. I) A/ U而受其污染和侵蚀+ \7 F' N0 C# U) Y6 ~0 p
    那种一面在“普世价值”旗号下宣扬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一面又把“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的舆论
: k% J' }9 Q0 G/ A/ Y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现象, |7 \/ e2 [2 y& @* |( F
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0 j! b; i6 X: T0 F: \, J
并继续加以研究
  n! y$ t3 I: y- ?9 F, K, f  3.价值观念的普遍性
* @2 s/ Y, D/ {  p& C/ K在不同领域和不同问题上情况有所不同
, C" r* |' U) J! Y: G. g2 B, |  一种价值观、道德观有多大的普遍适用性
& i7 M* G% B7 [" n受制于现实世界经济、政治关系中互相联结又互相矛盾的错综复杂的利益主体
0 Y0 p6 ^! E" Z! X0 ~    即使在现今凸显的一些全球性问题上
5 ]' N# x, t0 M4 c2 [8 r  v也因不同国家的利益矛盾或有的执意采取双重标准等原因9 j" Z, V5 g) ]+ _
而态度各异以致对立
  X: n2 E8 e" K    对于这些问题
8 g. z8 ~& m9 P2 J3 t& Q2 |8 J我们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m6 @8 }: `# ?& A( x
从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利益出发给予正确的应对
! [4 q' Z( b1 F* N2 X  恩格斯在谈到社会生活中某种确定无疑的事实和常识是否是“永恒真理”时说% o9 D( l  P7 _, U
“喜欢对极简单的事物使用大字眼”是不聪明的  u% z3 a, T* a
    这对我们看待“普世价值”问题也有意义
: W1 y/ Y, ?  b$ x3 e- j) V" l# h, l    当然
0 Y) m( |1 W- T/ `" j" p真正的普世价值、普世道德是会有的
% P( H1 W: |( Y/ A' J7 s    但现在我们还没有超出阶级的价值观、道德观
3 Y% _% C* J+ G. z    只有在消灭了阶级对立
+ A0 r, O+ W2 a7 s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 g# o: s9 G, J! p
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的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 H. n, X  E# s普世价值、普世道德的发展也才成为可能  `2 f! p, b2 G4 K& K
    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时代了9 ^7 p+ A: h# V* S2 g
    (冯虞章)6 }& M" a3 f9 w6 {% B
  (摘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7期)
0 v1 n/ V& m; E0 y" W0 A* E9 o; k. L+ k

懒懒 发表于 2010-5-26 02: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 o) S. C0 G& x论美国及美国民主 & n* X+ E  K+ C$ o$ |# @+ r9 x
“从年幼的时候起
6 M; Y0 N) \) B: I! a4 P我们就觉得美国是个特别可亲的国家0 u" |: |$ z- \" y2 s- C
    我们相信
3 U& s3 _+ d" K这该不单因为她没有强占过中国的土地: {7 ~7 m* R9 c* A
她也没对中国发动过侵略性的战争;更基本地说% C2 N; f. [- v0 P( ?, [$ c+ y8 R) G
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
0 s9 T4 \3 _% b; C8 i9 L' S是发源于从美国国民性中发散出来的民主的风度
3 _8 p# p9 d' ^/ t" e' |/ l博大的心怀……但是; m2 @. u  B3 \1 }( F/ H; t, j- v/ \4 ?
在这一切之前# G! @, k, U4 t4 s& c
之上2 _6 [& x* n% {! Y  H
美国在民主政治上对落后的中国做了一个示范的先驱
/ `% [/ ]) d: _$ L& w: R4 L. D教育了中国人学习华盛顿、学习林肯
) i0 n/ _9 c% V# G0 @学习杰弗逊
& Y6 i" Y' \, R+ x7 L1 K" Y使我们懂得了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中国需要大胆、公正、诚实
+ A. a* e* |! V* g    ”" F; s% A) K3 g
--------《新华日报》1943年7月4日- U0 B  S, u* T2 T1 h0 C
“年青的民主的美国/ v) ^1 T, V& A" v
曾经产生过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威尔逊7 S( m" \  r1 P( v
也产生过在这一次世界大战中领导反法西斯战争的民主领袖罗斯福
: v( V% ?) T) \/ H    这些伟大的公民们有一个传统的特点
6 j- O  h& ]5 ~- t) H就是民主' B! \0 U2 U  o& @
就是为多数的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 O! S" {2 E0 a0 ^) {6 ]/ h
    美国现在是反法西斯战争中联合国四大主要国之一: a% j  R0 T( i- ^
担负了彻底消灭法西斯、消灭侵略、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安全的重大责任3 r+ ], Y7 M) M4 w+ w- n
从美国的革命历史0 P( G( L% B8 e
从美国人民爱好民主自由的传统精神
& p1 F, u# G% d$ T从美国人民的真正利益
% ^# l7 \) \9 f( h& n3 l2 h4 n我们深信美国将继续罗斯福的民主政策
4 x/ H4 l; [1 ]2 y不会忽视世界各处
# R* H2 L4 l2 r. G6 e, Z5 @" F- Q尤其是中国人民的声音
' [+ _- Y2 d. }人民的要求/ N: Y& }5 `0 k! _5 b
    ”
/ o& o6 x' L; A; s4 ^& o; v--------《新华日报》1945年7月4日- R' v$ f+ L) ]: L
“不论程度之深浅
: a( z& i" M# n8 f+ k" t美国是始终保有一种传统精神的国家
: v) x: Z6 `4 B  r) z那传统就是民主5 S6 k( ]$ M/ S, z
    ” --------新华日报》1943年4月15日: Q$ x9 b" _1 R1 V& u4 J0 @1 L
“杰斐逊的民主精神孕育了两个世纪以来的美国民主政治9 Z$ E. J2 K% t7 w8 ?! D& Q$ y
杰斐逊的民主精神也推进和教育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行进
, z  _9 |; c4 Z+ v7 r    ” . x9 \$ a/ Z$ C
--------《新华日报》1945年4月13日
' ^/ q0 }4 k( u1 N: V& f$ }+ e“像林肯总统和罗斯福总统那样的民主的政治生活中产生的领袖; F+ {" c1 d) g  w$ ~
是虽在战时也一点不害怕民主制度的巡行的4 [0 ?5 J! d* }4 U* p
    他们不害怕民主的批评和指责
: ~6 I9 u6 J" t: }8 I, C他们不害怕人民公意的渲泄
) D) {9 r9 l2 w( j他们也不害怕足以影响他们的地位的全民的选举
" Q( l9 |+ S! G' @, O- H+ M    他们不仅不害怕这些民主制度
# _: P8 N/ o7 `+ E9 P而且他们坚决地维护支持这些民主制度
9 A% t; Y; ?5 ^) z/ \    因此他们才被人民选中了
$ q& P, z1 @) c( q$ H8 N3 P9 m---------《新华日报》1944年11月15日
) h3 q; b; x3 z5 @“每一个在中国的美国兵都应当成为民主的活广告
) X# I6 F; D5 t9 v1 B! X0 Z" N    ……我们并不害怕民主的美国影响9 h3 z+ w6 D! d# F) d
我们欢迎它
* @: S3 y+ {( f& ], J8 P8 I: L# p% l" G    ”
5 O6 I8 i- U0 {  A& j. d  Y--------1944年毛泽东与美国驻华官员谢伟思(John Service)等人的谈话(原载××××中央党史研究室等编《党史通讯》一九八三年第二十至二十一期)! ]4 s# [: ?  {) o) o& a* J2 @
“七月四日万岁!民主的美国万岁!中国的独立战争和民主运动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 
5 O, E9 l, A. R7 Q3 }--------《新华日报》1944年7月4日
8 I! r3 J! ~+ Q5 Q- }% ^0 s4 I  T& ~' J0 I/ u" X
2 j  }% y" ~2 @0 l
历史回顾!5 H, k8 R7 N2 g' U$ j& a  A
0 a. o, W5 C- z! G
) ]: k2 t$ b- F" S) l8 K2 @6 }( b' G

夜雨 发表于 2010-5-26 02: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3 H$ X) d+ s9 O* `不能因国民程度不高而拒绝民主应用民主政治教育人民提高人民  
" L  W# l  Y1 T1 x' [5 \8 ~   ; m; ^0 H' U; V+ J; J) e+ d
  目前再来公然反对民主政治3 \1 p% ?# _( a& D) z# I; z) _8 i
似乎是不可能了' [% H6 }$ ]  b9 m: x
    目前再来企图根本否认民主政治对于抗战的重要' B" ?8 S( ]( p( x% ?4 J" _) P* L
似乎是不可能了
( m& h! Y. m: ?    于是反民主政治论者就来一套新的法宝. W, F( J, K5 q  ^
    他们说
( H% Y4 j7 y4 A( G0 Y# P民主政治是好的# v+ u+ B1 d5 y% z9 @( B7 A' f
但是我们的国民不好
9 w1 l% y# E. n  u5 p不能实行% O, r- f/ d3 `$ p$ j  H7 L' K& }
    他们说" G7 E, C1 Y% v: P2 t: L
我国人民素来缺少教育和自治的训练
" \! r8 S0 E( x+ f  s如果贸然实行0 P! L# s' L- Z7 O0 y
就要产生不好的结果& H9 A3 B( L* f8 s) `- ~9 R
    所以现在实现民主政治是不可能的- ^& t5 I0 p7 b8 O) a
    他们以为中国实现民主政治. p0 Q6 g+ \$ ~+ {5 G) `
不是今天的事
  O& l- [) E, r* ^/ m而是若干年以后的事
7 E! |4 n9 K) t* M他们希望中国人民知识与教育程度提高到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国家那样' V2 ]1 c/ I5 b) y  ^* I& m! X
再来实现民主政治
3 @8 s+ U. y1 e0 n- z: T# m) X    他们好象忘记了中国今天是处在艰苦的抗战中6 H+ k* W4 W: w# s% o
忘记了中国今天来实现民主政治
% A! S, E9 ^" ]: _/ c不仅是历史发展普通的一般的要求
' z2 c4 ^# j8 [7 n而且是抗战特殊的迫不容缓的要求
/ M" h. `% A2 i    至于民众教育程度和自治能力的培养
) b& O' W$ ]  Z# P; D, s/ r. F+ [这自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4 @5 `: F' N3 M
    但要知道+ ~6 N) o& i3 x# _* T% V
民众的参加抗战动员) B3 `+ y  b; \5 W! Z5 M, R
民众自身的民主生活6 A& F$ S& ]: P, ?
是他们受到训练和教育的最好、最迅速的方式4 M  ^5 J# n8 J
    正是在民主制度之下更容易教育和训练民众  @- L& c# E, X/ \. z4 X2 Q4 Y2 t% f
    在这种方式下
  ^) U% O' K$ a  Z& L3 f1 \群众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6 o7 O8 N0 ^/ J
把他们自身的教育和抗战事业
2 r+ k: s; |0 Y7 J" K同时推向前进( h# }# F: y6 g0 o% A2 X& W$ U  O
    中国正开始向着民主政治的道路前进
7 _& }, V. X8 h$ q& l8 I; n: @  s这是抗战的需要) ]/ n) V/ L! L8 ]
    在这方面) L& j* S& @9 F- q9 y) q/ `5 l
我们的成绩虽还不大9 S& r1 K1 I7 t5 k9 {" n
但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之下必能更加进步9 }  \6 J, x' ^( p8 x- }
    今后的努力方针在于:第一4 h+ U% C. O- F
加强民意机关的发展! K% G1 v3 q4 d
把现在的国民参政会和各省正筹备中的参议会6 v6 d" M. }* b! @$ S  P8 E. y
逐渐变为真正代表人民的机关;第二' G: |& }; X4 `* v, P4 D/ {
切实执行抗战建国纲领所规定的“于抗战期间不违反三民主义最高原则及法令范围内# P, [7 d7 i$ [- z* L  M" w. v0 {" h
对于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予以合法之充分保障”
: L1 H" t- z7 p5 z$ o2 B    这是提高民众教育程度和自治能力的有效方法
3 {8 k$ O; n, _$ I( i也是实现民主政治/ w/ _6 I4 S* u1 B$ N
加强民众动员争取抗战建国最后胜利的重要任务& }. w" h, H' k
     2 X$ D% K. p9 u4 W, M8 j0 O5 F
            ----摘自《新华日报》1939年2月25日社论
; Q6 O2 G$ D/ E+ {3 S3 k; [: h  
( t: ]; c5 c; f# A2 P. k' ?6 E* o/ R2 i" y, b! a0 w& w5 W

% @. s% u' ~6 c; U. a$ U历史回顾!
" m" b2 I/ v  G! A8 L3 t+ @+ J  G0 e7 F$ T  @+ U% |! a

5 @5 `' w% e6 h! E/ s( g3 ]* g: u# B" ?5 v

+ ~- M- s  v# q

 楼主| brand 发表于 2010-5-26 02: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A% d) F9 \3 S, Y1 r, ^

# L3 t, y, n$ m* a$ V6 ~一气回了14贴……都和原帖无关…… - J. y# \1 b. L0 P5 n& P, G
原文你找一处反民主的出来?9 \  w; E; p  X3 G- j

! z- S- b# Q/ H! c5 S$ s) ?+ u- X: k: C
太老套了
1 f7 p9 z- ^' O- l$ u6 J" X我党的一贯手法! y. `' J9 U) c' L2 m2 G, s) N: e2 r
处处讲“无产阶级民主”+ ~( ]/ }( y' f1 ~2 e
处处反“资产阶级民主”--‘普世价值之一’???) s' C! a2 \0 ~) G
# R3 Q; |* w/ u5 u0 F9 X5 b8 ]

) M3 t# }% v- E1 E+ D! Q

微蓝儿 发表于 2010-5-26 02: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气回了14贴……都和原帖无关…… 3 ?0 A. v& L! g: P# f7 G
原文你找一处反民主的出来?0 W& y/ x% i# T& Z6 U
. E' L; z7 R4 ?, @9 W

9 C/ K2 }. a" P" M( `  u; X6 s

yayamy 发表于 2010-5-26 02: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3 ]; {0 t/ P2 D' J1 D; T
“英国人民把言论、集会、身体等自由作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而加以无比重视
# Q, h% A" a( f1 z$ Z从美国方面也同样表现出来- H4 s# M# t0 F# ^& j
    上引赫尔国务卿自称一生为这目标奋斗力争的正是这个东西, a9 r; e1 b1 L
    ‘平等’与‘自由’为什么被民主国家这样重视
1 Q8 w9 I1 x! T/ }- D3 J1 `重视到认为没有这就无从谈民主政治呢?这是很简单的4 r  m% E6 t( @- N# Z
    ……如果连人民言论、集会、身体的自由都不允许
" T3 M4 Y. n: H& S1 }* n则民治从何谈起?……英国没有成文宪法
  x; U6 h2 A) T但是英国人民有平等有自由
: A% n6 L- F( I0 M% w  |& [所以虽没有宪法也是民主国家& s- k2 E" O3 G, x1 f9 @
    由此看来
2 F% v; ]8 C7 [, g民主政治的主要标志是人民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民主的潮流正在汹涌6 W% w% ]3 N# i1 M% N  V
现在是民权的时代# H6 {8 v) f6 _+ l( t
人民应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和身体的自由是真理. _! O7 ]- f% g# `, }5 s* @2 P
实现民主政治是真理3 Z; i( X0 S( p- F
真理是要胜利的( s" b" |* k9 ?+ v/ F; X3 s
所以高举民主的大旗奋斗着的世界和中国人民是一定要胜利的  }# D1 g: d( b' y  X: W" J
    ”
6 t0 N2 x! @& H9 Z4 Z: D--------《新华日报》1944年3月30日4 c  B# t8 R8 L; C
“而民主与不民主的尺度
& w& ?- Z5 Q! F主要地要看人民的人权、政权、财权及其他自由权利是不是得到切实的保障# ?% {* D9 d9 _4 S3 Z8 a
不做到这点
) R) B7 N& _+ J  k2 ]' L根本就谈不到民主……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移之自由权……中国××××××一向是忠实于它对人民的诺言的
: Y% N0 a/ \, }3 b- ^# D一向是言行一致的5 g7 S4 g# b1 S0 Y; U* J% c
因此它的纲领中的每一条文与每一句语9 u# l% a' ^) ?
都是兑现的
3 F# {! _+ Z6 e    我们决不空谈保障人权6 M9 u+ w) L0 z" Y4 f$ A  z
而是要尊重人类崇高的感情与向上发展的愿望
" ^9 w9 Z! _$ Q. _    ” : O( j9 s3 ?6 y0 s
--------《解放日报》1941年5月26日& B# j  P, h* c
1 ]3 I- _  X3 G5 h

( T7 w5 R# b: C) m8 R历史回顾!. t. l. P% \, Y  x
7 f( c. m; _  U+ R1 w! o

乱舞天霜 发表于 2010-5-26 02: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 l  ^9 c4 x* I  中国供产党彻底实践坚持民主政治、反对一党专政的诺言我们在民主方面做了些什么实际工作呢? 中国供产党在解放区保证人民有民主权利
5 n% \' e: E3 w. {1 X# v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信仰等自由# F  V$ T* s& p) N
这在上段已经讲过了
% W& U* T7 T9 l8 N# y    中国供产党在解放区保障了人权与财权9 f. r9 i/ M2 ^1 F
    人权受到了政府的保障
7 O  w9 Q# r% a  W/ `# K* r非依法律由合法机关依照合法手续不能任意逮捕
: R( ]! M  e" H6 H- Q- D. O并且必须依照法律- H* i8 S7 Q9 O! g
以合法程序予以审判和处置# w, W0 I; S0 E
    财权受到保障
. Y* P% `/ R# z3 z) ?0 ?8 w人民的私有财产
/ n3 N! [" l* B. m4 n完全受到法律的保护" o+ d2 L/ O4 v, o
    中国供产党在解放区保障人民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 B' t" u: M( N$ O. s
    凡是及龄公民0 S3 ?) q' H$ l( J# d
不分阶级、性别、信仰和财产
; g  x+ h+ X9 w+ A+ v$ Y都有这项权利
. C$ Z( }7 j: Y# a4 }    中国供产党在解放区
- g! @8 G8 {) R不论在政府与参议会之中
( U7 |. D' ~9 ]$ q- h都实行了“三三制”0 X( {- {: j6 x" s9 B! O
    什么叫“三三制”呢?就是:人民选举出来的各级参议会代表也好
6 r9 G9 c+ z, ?3 k2 e各级参议会选举出来的各级政府委员也好" I8 _% d9 r" z, {8 M: p' F0 U
中国供产党自己规定
# D3 h% u/ r) D中国供产党名额都不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 U  a" b' |* w' e4 V' B- H( O
    如果选举出来的代表或委员
& ?6 R* Q* n+ y9 b5 R, u5 n中国供产党员超过了三分之一- o% J: Y% @! y; R" |; I
就有一部分自请辞职+ v* j: d' X4 Q) m* Z
让给次多数的非中国供产党人士$ [( ~( z9 n! t0 B% @8 r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反对一党包办
7 p0 M- f# `8 w5 u4 P) s" m反对一党专政" L! V! l5 T  D
而和各党派、无党派的各阶级人士% P* ]8 U0 m" Z& Z5 T/ p
更好地团结合作: F$ ?7 Q: n* r
    中国供产党是主张民主政治! s3 J; j1 }, E2 [
反对一党专政的
+ D7 ?9 m$ v* k3 a# E( q# `    从中国供产党本身起- b* x0 ^0 L/ a) _6 k$ J) ~  u
就不做一党包办或专政的事) `8 q' G+ W4 d2 A( ]& w
    以上种种措施5 F! i: M3 H, a4 E' P% @( r8 [
保证人民有民主权利; r$ L3 U  }( {$ F4 `
保证政府是民主的政府
% v/ B' I7 s- O    这是最好的民主制度
' H+ e8 M, }- z$ M1 p5 ]) |     ! U# R& G* X" M" L6 r+ w' u/ T
   3 N6 v, `: r5 q* c
 ----摘自《中国供产党的基本政策》见《董必武选集》第110--112页7 f  b2 J- f- J. R" k3 F8 e

, Y5 r. m: p& V; ^- ?2 P% x- z: b' E: \$ W
历史回顾!
$ h( F% e* p* G7 |1 I" I6 H" A, Y% O' H# {1 d* |

乱舞天霜 发表于 2010-5-26 02: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这种文章写了一堆也是废话--
2 L/ ], C" E+ x6 k相对而言
, }: ?1 k, b! S5 j国人更喜欢潜规则……
5 ]. d& T- M9 e' z. v" e& v
2 l0 M1 a" L9 o+ D

天太热 发表于 2010-5-26 02: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 C6 }# V* |8 `! p1 L  I: |; J" W
论“假游行结社自由” 9 V$ R& R" M6 }8 t! [2 V' E4 ]
“本市消息# `3 b3 V2 {& s- Z7 U% Q4 B  B
内政部公开颁行一种限制人民游行自由的法令
3 n& |2 W; Q) `+ D/ }, L借口是‘恐稍有不慎
# {: D4 C7 o0 R' e  f/ G3 P足以影响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宁’. h- q4 d4 ?  p% F" Q3 O2 Y
    据中央社讯
. a5 m/ E, X7 C4 b) y: z其要点如下:负责筹备游行的人员, W% \* P7 h( m
需于事前将姓名、年龄、职业、住址、游行宗旨、集会地点、进行日期及时间、经过路线等呈报当地‘治安主管机关’
2 E1 H( {% Y8 ?8 v    散发的印刷品和张贴的标语须事先送当地‘治安主管机关’审查" B+ ?$ V& }3 {7 v6 M9 i' w
    上项法令
# M7 V; |4 R0 K, h已由内政部发致全国各省市地方机关, v  X9 B; V' y
本市市政府业已接到2 W* ^8 q# \1 x4 d# d
且已分令警察局及各区公所‘遵照办理’
7 H4 ~4 b0 t6 ?% @& s. Q7 m    有了这个‘法’的根据
" K/ Y4 z) Z8 j" C" x5 N今后各地当局更可以随意于事先防止临时禁止一切人民团体之游行
) |3 P% k7 H3 I- X: o( S    人民游行已无自由可言了0 o, `" V' ^  P2 a
    ”+ A. B7 C4 f. O  |6 W' S
--------《新华日报》1946年5月13日3 s# O9 [0 f' _. v- p
论“稳定压倒一切”
8 q# H3 H) J: I( n' I4 }“现在7 y3 B( p: x! D8 `! h& r
官方豢养的论客们更公然地企图恐吓人民
$ H( r, T8 q) n- e. N说国民党是希望中国安定的+ ]/ @, o- P& Z: M6 T$ e2 m. _
而××××××却希望天下大乱……中国××××××: H6 i8 h* I1 q1 W) }/ a: H
不但‘要变不要乱’7 E  `$ U5 w& W! `5 H: q5 b1 d7 n! G
而且正是要 ‘以变止乱’……(国民党反动派)也是希望某一种‘安定’的4 |/ M, Y3 A5 U
但那并不是全中国的安定
+ K- V, q* V. K) j) Q并不是全中国人民的安定5 Y$ G, {+ x8 q9 R
而仅仅是他们坐在压迫人民的宝座上的‘安定’
% n6 t7 c  _# o& P7 i* o    他们那个小集团可以统治全国、为所欲为的‘安定’……他们的统治‘安定’了
% T3 t5 S) L7 _中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老百姓就更会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事做、没有书读、没有说话的自由、没有走路的自由、没有住家的自由……废止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 6 \  H' `0 M' E
--------新华日报》1946年5月17日社论
0 L% G6 T" t) H' U4 ]+ b  y论愚民政策
/ {% Z4 V# S) I“愚民政策虽然造成了沙漠
6 Z- |) O+ A! y, m0 ]却绝难征服民心
) b0 E! ~' B: {+ n2 I# i0 p/ ]    ”--------《解放日报》1942年4月23日, [1 h- a' Z6 F7 j2 ^8 X* P* G
论自由民主不符合中国国情) n( [+ }8 O8 @! p# q* S# C: d
“我们的经验证明,中国人民是了解民主和需要民主的& t0 F6 Y; X  C3 [( ?
并不需要什么长期体验、教育或“训政”
; X8 T7 W) U$ J6 S    中国农民不是傻瓜
& p& |9 `) z% v; Z: f! @, W他们是聪明的; @) X% p# @0 l) C6 q9 |
像别人一样关心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A( ~3 W! p: W
    ” * S6 G5 A8 p% @
--------1944年毛泽东与谢伟思等人的谈话
  W1 G$ {/ q/ S8 T" d( {
8 U1 p0 y% @3 [( c1 }/ o4 }- y: l- k, u/ m- g
历史回顾!6 i9 K0 r# A4 m) V4 u% r

$ v2 A7 {4 \' L. p+ W3 ?( H

jojo 发表于 2010-5-26 02: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4 o9 Q' j* u) j5 X! n1 Z, Y论一党专治 " d! C3 a5 T2 h
“结束一党治国才有民主可言3 c9 J% U8 R2 d1 a
    ”-------1944年毛泽东与谢伟思等人的谈话
1 l$ M+ e* k" u7 d1 h“目前推行民主政治
5 ?7 `0 E% ^1 ^; y2 V8 F主要关键在于结束一党治国" D( p4 U, y9 p
    ……因为此问题一日不解决" b  G9 C9 a  I0 h6 h7 j  c8 f6 x! y
则国事势必包揽于一党之手;才智之士
; D" ~' I8 ]- [0 d" `* v无从引进;良好建议
, p! z, M1 s4 i, M. K不能实行5 D, L, V# d# L- Q
    因而所谓民主
  K9 `8 j3 i& k, e. T无论搬出何种花样# ^0 p9 ^" g. S" V. G2 S9 u0 z
只是空有其名而已
5 G' ~; H5 O- t    ”
7 z. |- l7 Q5 j/ n0 N8 A0 u--------《解放日报》1941年10月28日
6 k' p4 T1 x% E* W2 E3 d$ U“‘××××××要夺取政权
) O; R, V  k3 w) e4 p要建立××××××的一党专政’* o7 w5 w; @% l7 s- [
    这是一种恶意的造谣与诬蔑
% w" P$ x; |  g# o    ××××××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5 ^: o- b" _: \$ g2 [; K+ m但并不要建立××××××的一党专政
% Y" \) q9 r( x  j) L  }    ”--------《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72-177页
3 |0 g) H  D, A% m( `/ ^0 C论假民主
# [" R, t% F* w: k% s“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而努力
& A, W) e( n7 N. c" N所要的自然是真货
6 d+ H  p9 x1 F! {. P不是代用品
5 e, F, J& R  x    把一党专政化一下妆
; c+ E6 {* p- T; O0 H/ _8 Q当作民主的代用品) T+ ^1 }4 u7 L0 p
方法虽然巧妙* ~' m- J# |6 d; q3 q3 g
然而和人民的愿望相去十万八千里
! g  S' b) D; ]6 n. X, a    中国的人民都在睁着眼看:不要拿民主的代用品来欺骗我们啊! ”--------《新华日报》1945年1月28日+ Y8 I6 ~4 d* O- F/ |  P$ p8 T
“二十年来) u. {2 y6 p- V$ d
尤其是最近几年
! g3 E# N& {" E; x& l. j我们天天见的是只许‘州官放火
6 B& C% ?" J; t1 O2 V$ V不许百姓点灯’; y; K9 H+ L3 E& P9 ]) E) L* ^
    政府所颁布的法令: A4 w3 O( m/ f* X3 k* D% ~
其是否为人民着想
% \, F$ A% i* ~* m& I8 n. f姑置不论;最使人愤慨的是连这样的法
1 o- s* R& [  |' f! ~3 y" V政府并未遵守
) G9 s* B$ w' X' y% F7 t9 R2 N    政府天天要人民守法( v0 Z6 X, ?0 |
而政府自己却天天违法8 b0 P3 ^1 x9 M; B7 a% b+ l
    这样的作风
2 @; F0 y" \* e  G) a和民主二字相距十万八千里!所以民主云云者是真是假
$ b! ~# Y: O9 ?7 Q我们卑之无甚高论
0 n' a' m* J- ^/ a4 u6 y' y第一步先看政府所发的那些空头民主支票究竟兑现了百分之几?如果已经写在白纸上的黑字尚不能兑现' ]+ y0 P$ W/ ^2 @2 z- M
还有什么话可说?所以在政治协商会议开会以前
/ @% Z5 {6 H! h$ D8 ]% [我们先要请把那些诺言来兑现6 i. ?, ?: m- {4 m4 c) c* t9 u
从这一点起码应做的小事上
- M& j( C0 ]" t& |: \: \- u. k望政府示人民以大信
& r+ {6 K; p% v6 }8 @& G    ”: b) O. X+ j1 K. ^) s1 _0 @
--------《新华日报》1946年2月1日% ?5 ?, ?$ W2 d$ F( [  i

- d' y3 B9 U0 w: I6 O0 j8 `; a
1 V! P4 N6 T  ^8 ^9 t) H历史回顾!# y; D( }2 H- l

) R# g, o' Q8 d* U( {0 J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华大|华园照片|工作机会|物品交换|华大贴吧|我要表白|禁言帐号|手机论坛|HK ICP备09009564号|广告联系

Copyright 1960-2018 华园论坛-华大论坛 桑梓年华泉州厦门华侨大学论坛-最受华大学生欢迎的校园BBS站!

GMT+8, 2025-4-7 23:35 , Processed in 0.039101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