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 s; s5 n, x: o# {' P$ Q0 Y& i0 y: Q C
/ |4 l5 R5 B) |3 W& j _6 S0 }9 J2 g
链接:
% x( o, V0 Z3 X* q今日出版的《中国教育报》第六版刊发了我校校长丘进撰写的《挖掘“一校两生”优势创新办学思路》一文。全文如下: 0 I) a6 Y6 v t
[1 L. U3 D/ O, z, j
挖掘“一校两生”优势创新办学思路; s0 M: f, f$ W0 l2 r" I
华侨大学校长丘进. ^# ?8 ]! ~3 ~4 L/ Z
华侨大学是一所以培养华侨华人青年为重要特色的外向型大学,尽管学生的主体是国内普通学生,他们大多数不一定有“海外关系”。目前学校各类在校生2.8万人,其中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3600余人。华侨大学是全国境外学生最多的几所大学之一。, K) M I. Q# A) P0 J
- @0 e. D J( a( ^. n
正因为有“一校两生”的生源结构,这便要求学校必须区分两类学生的不同状况,有的放矢,才能将学生培养成适应不同社会结构和特点的人才。学校形成了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培养多元文化熏陶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格局,构建了富有鲜明特色的“一校两生”的教育教学体系。建校50年来,学校不仅为国家建设造就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在各地、各界都有突出的表现,更为马来西亚、朝鲜、菲律宾及香港、澳门、台湾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4万名毕业生,他们为居住地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作出积极贡献,得到海内外社会的广泛肯定。# d# A4 l9 N& L0 W# V; [
( r0 c4 T0 h" k' h% P! R境内生与境外生有着各不相同的文化背景,个人素质也参差不齐。因此学校特别注意根据“一校两生”的特殊情况因材施教,每个专业均对境内外学生的毕业学分分别作了规定。两类学生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也有不同要求。学校对境外生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两课”等公共基础课程进行专门设计,教学计划单列,从而架构了境外生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为适应境外就业竞争的需要,学校特别加强英语、计算机语言和汉语的教学,注重对境外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还为香港、澳门学生单独开设“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课程,侧重对港澳学生进行特别行政区的法制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对境外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单独编班上课,并在学院建立课外辅导机制。比如,部分学院在中低年级实行导师制,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部分学院实行境内外生互帮互助机制,开展境内外学生“一对一”交流。此举取得了良好成效,推动了学生全面发展。5 Y2 g- y6 } }. `
) C: a! ?" b Z. D e n- s学校以管理育人,培养学生卓越的领导能力。境外生个性较独立,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较强。针对此特点,学校多年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对境外生的管理方法,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使境外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在大学期间培养了他们卓越的领导能力。从2009年起,学校召开校长办公会,除参会的校领导外,会议还邀境内、境外学生代表参加旁听,旁听学生代表可以就学校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是学校让境外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一项新举措, 通过此举广泛调动了广大境外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华侨大学的境外学生毕业回到居住地后,很多成为当地政府和企业的中坚力量。例如,澳门目前约2万名公务员中,学校校友就有1000余人,遍布政府各个部门。
9 u. H5 d. y6 _2 X3 p) I/ H/ F6 S, K, m1 Y8 G$ o) ?+ o5 e
学校倡导“一元主导、多元交融”,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社会公民。学校按照学年度安排学生的教育活动。在上半年学生活动中,强调“一元主导”,以内地学生为主体,推出觞鼎文化节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下半年以展现“多元交融”特色为主线,以境外学生为主体,重点开展境外服饰展、美食节、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境内和境外生充分领略异国风情,加深对各地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我们要求,从华侨大学走出去的每一位境外生,都能较好地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毕业回到居住地后,成为对我友好和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力量, 为居住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P, [# Y2 h [7 B. ? B
* ]) O4 X4 X9 T9 @* v' L学校多年来的境外生教育工作已经收到较好的成果,比如,马来西亚土地与合作部原部长吴清德、塞舌尔共和国建设部部长刘南等都是华侨大学校友。在香港和澳门,学校各有5000余名校友,他们成为香港和澳门回归、保持香港和澳门长期稳定繁荣的一支重要力量,深获驻香港、澳门中联办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 C6 u6 W \9 L0 \5 h# m4 @" s) i. Z/ t0 H1 U
| |